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55440751
大小:27.50 KB
页数:5页
时间:2020-05-13
《数学(心得)之浅谈数学课堂的导入艺术.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数学论文之浅谈数学课堂的导入艺术 一堂成功的课,必定有一个好的导入,因为它是学习新知识的起点,又是兴趣和好奇的出发点。常言道:“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好的课堂导入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把学生的思路尽快地拉入课堂,投入到紧张的学习中来。导的好,可以水到渠成,事半功倍,导的不好,费时费力,还容易走入歧途,所以我们要选择恰当的方法运用得体的语言, 通过 老师精彩的“导”,让学生全身心地“入”。那么,课堂导入这一环节在课堂教学中有何作用呢?如何导入才算成功呢?下面谈谈我的几点做法和体会。 一、课堂导入必不可少。 课堂导入虽只
2、是寥寥数语,但却是课堂教学中不可缺失的一个重要环节。精彩的导入将是一节好课的亮丽一抹,它的作用也不容小觑: 首先,恰当的导入便于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学生刚走进课堂,不少学生的思绪还停留在课外嬉闹的场景里,这 时 老师要匠心独运,通过精彩的导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起学生的好奇心,把学生的心收拢到课堂上来。 其次,恰当的导入便于知识的衔接过渡。昨天的知识是今日的基础,今日的知识又是昨天的延伸,老师要抓住新旧知识间的内在联系,通过导入复习旧知识,自然而然地过渡到新知识,正所谓“温故而知新”,使知识之间衔接紧密,环环相扣,便于知
3、识系统化,条理化。比如在讲《二次根式的加减》一节时,需要先引入“同类二次根式”的定义,而上节课已经学习了“最简二次根式”的定义,这两个概念是承上启下的关系,所以我是这样设计导入环节的,首先让学生做了这样一个习题:找出下列二次根式中的最简二次根式,并将其它二次根式化为最简二次根式。学生化完之后发现有些二次根式的被开方数是一样的,于是,我接着又问:“如果请同学们将这些二次根式分组,你会怎么分?”学生马上就会把化简后被开方数相同的二次根式化为一组。我又问:“为什么这样分?”学生的回答实际上就是“同类二次根式”的定义了。这样,既温习
4、了旧知识又引入了新知识。 再次,恰当的导入便于激发学生兴趣,开拓思维。亚里士多德说过:“思维自惊奇和疑问开始”,通过引例、故事、游戏等导入方式,让学生充满了好奇和兴趣,让他们感到自己的知识是多么的贫乏,对新知识是多么的渴望。导入时有了疑问,才会去执着追求,刨根问底;导入时有了好奇才会产生学习动力,专心致志;导入时有了兴趣,才能开拓思维,勇于创新。 二、、课堂导入要得体。 课堂导入是否得体,一要看选择的内容和方法能否让学生很快进入新课的意境;二是看所提的问题是否服务于课堂教学的重点,能否牵动学生的心。我在课堂导入中努力尝
5、试做到以下几点: 1、新----方法新颖。要根据课的内容不断的更新方法,让学生感到每天的太阳都是新的,每节课都充满新鲜感,这样的课才有吸引力。例如在讲《中位线定理》时,我就采用了拼图的方式,给学生四个全等的三角形,尝试拼成一个三角形,学生拼的热情很高,三角形拼好后引导学生找各边的中点,引出中位线的定义,进而展开探究,因为是四个全等的三角形,所以后面的工作就顺理成章了。同样的,在讲《平行四边形的性质》一节时,我也采用了拼图的方式。在讲《菱形》时,我则采用了折纸的方法,通过学生动手折纸体会菱形的性质。在讲《平方差公式》这节时,
6、我用了温故知新的方法,先复习多项式乘以多项式的法则,接着让学生计算(a+b)(a-b),得出结果后让学生观察结果的特点,是两个数的平方差的形式,从而引入新课----平方差公式。 2、精----语言精炼。不拖泥带水,廖廖数语,点到为止,恰到好处地给学生留下想象的空间。一张图片、一个问题、一段简短的动画,生活中的一个实例都是很好的导入。例如在讲《梯形》一节时,我就用了一副生活中的图片,让学生找一找有你熟悉的几何图形吗?学生都会想到梯形,接着把梯形与前面学习的平行四边形的相比较,尝试说说梯形的定义,从而展开这节课的学习。再如讲《
7、不等关系》这节时,我就用了一副一家三口压跷跷板的图片,爸爸着地,妈妈和孩子被跷在了上面,我便问学生这说明了他们的体重有什么大小关系?如果设爸爸的体重为a,妈妈的体重为b,孩子的体重为c,那么你能用一个式子表示这种关系吗?这样就很自然地引入了本节课的主题----不等式。 3、趣----充满情趣。导入语言表达幽默风趣,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有了兴趣才有了求知的欲问,采取提问、探索、思考学生的情趣才会被调动起来,觉得数学不仅有趣,而且有用。例如在讲《平行线的判定》时,我就用动画演示了两根木条a、b被木条c
8、所截,当固定木条a、c,转动木条b时,让学生观察a与b的位置关系发生了什么变化,从而引出同位角与平行的关系。在讲《相似三角形》这节时,我拿了放大镜,把一个△ABC放大,得到△A'B'C‘,让学生观察两个三角形的形状有什么关系?然后用量角器、刻度尺测量各个对应角、对应边的数量关系,看看有什么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