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55205077
大小:34.00 KB
页数:4页
时间:2020-05-03
《阿里山纪行说课稿.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阿里山纪行》说课稿大木中学张瑜娟尊敬的各位评委、各位老师: 你们好!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苏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江山多娇”主题中《阿里山纪行》第二课时,下面,我将从教学设计理念、教材的分析、教法学法与教学手段、教学程序几方面介绍本节课的教学构想。 一、教学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对初中学生的阅读技能的要求是:“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养成默读习惯,有一定的速度;能熟练地运用略读和浏览的方法;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能说出自己的体验“。《课程标准》还指出:“阅读是语文课程中极其重要的学习内容,它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
2、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为此,在《阿里山纪行》一课的教学过程中,帮助学生掌握一般的阅读技能,掌握朗读、默读、浏览等各种方法,让学生在与文本充分对话的基础上开展自主、合作、探究的阅读。提倡教师与学生的学习方法相互作用,共同对话,借助语文思想方法帮助学生理清思路,围绕认知冲突,更好的解读文章,提高能力,从而建构新知识。 二、教材的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阿里山纪行》是苏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江山多娇”单元主题下的一篇游记。云山苍苍,江水茫茫,读山品水,意味深长。人们游历名山大川,控访名胜古迹,领略风土人情,能够开阔胸襟,愉悦心灵,启迪智慧,唤醒无限美好的情感体验。
3、教材中安排这样一个单元,主要目的是为了要通过朗读、品析,让我们跟随作者一起去登山临水,体会江山的美丽多娇,爱我中华,爱我世界美好情感。 《阿里山纪行》是当代作家、文艺评论家、美学家吴功正写的一篇游记。这篇游记通过移步换景,形象地描绘了游览阿里山所风的迷人风光,抒发了作者独特的感受,由衷地赞美了“阿里山的风光美如画”,赞扬了台湾人民的生态意识和利用生态发展旅游的理念,含蓄地表达了两岸人民的心融合起来的共同愿望。2、教学目标 依据教学大纲,结合新课程理念,在确定教学目标时不但要力求“胸中有纲”,更要“目中有人”,即坚持以育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本、以学生终身学习能力作为课堂教学的价值取向为本。
4、由此确定本节课教学目标如下: 知识与技能目标: b、学习移步換景的表现手法 a、帮助学生掌握一般的阅读技能b、培养学生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的能力c、会写一般描写景物的记叙文。过程与方法目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模式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受阿里山的如画风光,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3、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1.体会江山的美丽多娇,爱我中华、2.了解课文移步换景难点:1.品味富有音乐美、情韵美、修辞美的语言2学会如何向游人介绍当地的景物。重难点突破的方法:1、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相结合。2、语言的感知是教学难点,主要让学生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品味。三、教法、学
5、法与教学手段1、说教法本节课在教法上,体现教师的启发引导、活动探究和情感激励,让学生体会江山的美丽多娇,爱我中华,爱我世界美好情感。教学过程中始终坚持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方针,使探究知识和培养能力融为一体,让学生不仅学到科学探究的方法,而且体验到探究的甘苦,领会到成功的喜悦。 2、说学法在学法上,立足文本“自主合作,探索发现”,达到每个学生都有所发展的目的。在教学过程中立足于让学生去理解,去感受,去发现,去创新,避免用教师的思维代替学生的思维。教学手段上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启发学生思维,丰富学生的想象力,提高学生主动参与的意识。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通过合作交流,激发学
6、生的学习兴趣,体验探索的快乐,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充分的发挥。四、教学程序1、设计理念:在《阿里山纪行》一课的教学过程中,帮助学生掌握一般的阅读技能,掌握朗读、默读、浏览等各种方法,让学生在与文本充分对话的基础上开展自主、合作、探究的阅读。提倡教师与学生的学习方法相互作用,共同对话,借助语文思想方法帮助学生理清思路,围绕认知冲突,更好的解读文章,提高能力,从而建构新知识。 2、设计思路:利用歌曲来激趣引题,通过学生探究以及师生间的交流讨论,归纳总结得出结论,并能学以致用。3、设计创意:(1)把教材编排中复杂的知识点进行简单的淡化,使学生更便于理解和记忆。(2)打破传统的教学理念,变以教师讲授为
7、逻辑主线为以学生活动为逻辑主线。体现了“课堂以学生为主”的教学理念。根据上述教学理念和易门县初中语文“”三疑三探”课堂教学基本结构,我将从以下四个环节进行教学:(一)激趣导入,设疑自探:(8分钟)听《高山青》导入,简介阿里山。引出课题读。课文最后一段,说说阿里山给作者留下怎样的印象?再设疑自探(说明:这种导入方法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激活学生的思维,让他们较快进入角色,参与教学的双边活动。)(二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