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55202324
大小:28.50 KB
页数:3页
时间:2020-05-03
《《9自然之道》教案.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9自然之道一、教材分析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以“大自然的启示”为专题,而《自然之道》是本单元的第一篇主体课文。课文讲述了作者一行人到加拉巴哥岛旅游,看到一只幼龟把头探出巢穴,被嘲鸫啄咬时,不顾向导劝阻,让其把幼龟抱向大海。后来,成群的幼龟得到外面安全的错误信息鱼贯而出,结果成了食肉鸟的美餐,令作者非常后悔。文章通过以上事例告诉我们了解和尊重自然规律的重要性,知道如果违背自然规律,往往事与愿违,好心反而容易干坏事。也告诉我们要敬畏自然,感受自然的神奇,与自然和谐相处。 学习本课,要以学定教,顺学而导,以疑促读
2、,读中感悟,在探究、体验中受到启迪。二、教学目标 1.学生认识本课7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会写课文中的词语,指导不易写好的字。把握文章主要内容,得到启迪。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理解词语、运用词语的方法,体会词语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能运用质疑探究、前后联系和情感体验等多种方法理解内容。 3.学习本课,能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从中受到做事要了解和遵循自然规律的教育;了解大自然的神奇,产生探究大自然的兴趣。三、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及相关材料。四、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引发兴趣。
3、 谈话导入:刚才我们一起游览了青岛的海底世界,今天我们一起到南太平洋的一个龟岛去看看,让我们一起走进《自然之道》。学生齐读课题。 1.了解题目意思,初识“自然之道”。 这里的“道”是什么意思?“自然之道”呢?学生理解,教师点拨。 2.检查课前预习情况,依据学情重点指导。 (1)学生听写词语,教师依据学情纠正出现的错误,着力指导难写的字。 (2)学生能发现各组词语的特点并分类;教师评价。 【设计意图:初识“自然之道”,从题目字面上了解什么是“自然之道”,此处对“道”的理解仅仅是对题目的浅层次理解。检查
4、预习,了解学情,针对学情进行重点指导,以学定教;其次,扫清字词障碍,为理解内容做准备;发现词语特点并分类,进行词语积累的归类训练,同时也为概括主要内容做准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整体感知,自主质疑。 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学生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想一想,他们之间发生了什么事?教师巡视指导。 2.概括文章主要内容。学生自主概括——教师进行方法引导——学生学会概括(学会一种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 3.自主质疑。学生结合预习和课文内容质疑,教师筛选出重点问题,深入探究。 【设计意图:整体感知
5、课文,对文章内容进行归纳。通过对概括方法的引导与提炼,学生学会用简短的几句话说清主要内容,掌握概括内容的一种方法。之后,抓住文章中的主要矛盾冲突,引发质疑,找出质疑点,以点突破。这样设计旨在找准教学的起点,真正做到以学定教,顺学而导,以疑促读,探究体验,深入感悟。】 (三)深入文本,体验感悟。 本部分紧紧围绕有价值的问题,结合四年级学生实际,一步步进行深入探究。 1.学习三、四自然段:研究“救”的原因,体会我们救幼龟的“一片好心”,感受自然的神奇等内容。 (1)抓住有关词句,理解我们和向导救幼龟的原因。
6、 学生能抓住重点词句,读懂我们救幼龟的原因。 (2)抓住重点词“探”和“若无其事”等理解词义;结合词语,读懂向导口中“自然之道”的含义,进行有感情地朗读,在读中理解、感悟和体验。 有感情地朗读第三、四自然段。 (3)教师小结:总结内容,归纳方法。 【设计意图:充分预设学生质疑点,借助语言文字,抓住关键词语,进行语言文字训练,学会通过借助词典、联系上下文等方法深入理解词语并体会词语在表情达意方面的重要作用,突出第二学段的特点;在理解词句的基础上,指导有感情地朗读,体会情感。】 2.学习五至八自然段:研究
7、“害”的惨烈,突出对幼龟的“伤害”,体会愚不可及等。 (1)教师创设情境,默读课文5-8自然段,画出有关句子,体会幼龟受到的伤害及人们的愚不可及。 (2)结合有关重点句子理解体会、想象表达。教师指导配乐朗读,读中感悟。 想象当时的情景,进行写话练习,通过“语言表达”丰富原文画面,以写促悟。 (3)感情朗读,触动学生情弦。 【设计意图:本环节着重突出以读促悟,读中悟情,以写促悟,写中生情。学生在个性化阅读中理解内容,受到震憾,触动心灵,提高朗读能力。利用写话练习,实现写中动情、感受“害”的惨烈场面,提高运用词语
8、的表达能力,也为深入探究原因、领悟道理做好铺垫。】 3.探究“救”了一只,却“害”了更多只的多重原因,反复揣摩,触动学生“心灵”。 为什么这样一片好心救了一只幼龟,却害了更多的幼龟呢? (1)探究原因:引导学生关注全文,学生在文章关键处反复揣摩,由浅入深地悟出“救一只,害更多”的多重原因,体会出人们的愚不可及,领悟道理。 (2)引导学生抓住“悲叹”等,角色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