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课程标准下.doc

在新课程标准下.doc

ID:54711036

大小:16.50 KB

页数:2页

时间:2020-04-20

在新课程标准下.doc_第1页
在新课程标准下.doc_第2页
资源描述:

《在新课程标准下.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在新课程标准下,如何构建一堂体育课一、指导思想(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基本理念)通过培训与学习,使我对学校体育教育工作的准确定位有了更加明确的认识。当前,学校体育教学在“应试教育”和“竞技体育”的夹缝中,使学校体育误入了一个“怪圈”。课程教学中不仅忽视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有悖“以人为本”的教育观。而且,过于强调运动技术的系统化,运动技能的正规化。这种“一刀切”的课程目标,不仅忽视了学生的需求和情感体验;忽略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个性发展;也违背了教育教学过程中,学生学习的可接受性和可发展性。这种相对滞后的教育思想,必然制约学校体育的发展。所以,转

2、变教育观点(观念、理念)是当务之急。那么,广大体育教师在备课和授课过程中,要以一种什么新的教育理念(指导思想)去指导一节课?又要如何将这种新的教育思想贯彻到体育与健康课程中去呢?我认为要着眼于以下四个方面:(一)面向全体学生,牢固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体育与健康课程要落实“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必须在课程目标的确定、课程的设计、教学内容的选择和课程的组织实施、课程评价等各个方面,都真正体现“健康第一”的要求,以促进学生身体健康水平、心理健康水平和社会适应能力的提高。按照这样的理念,在课程的内容和结构方面,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没有采用

3、按运动项目划分教学内容的方法,而是以技能、认知、情感、行为等作为划分学习领域(五大: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的主要依据,并按照健康的要求,选取了与体育有密切关系的生理、心理、卫生保健、环境、社会、安全、营养等诸多学科领域的有关知识和技能,构建了新的课程体系,力求把健康的要求落到实处。(二)激发运动兴趣,实现由“阶段体育”意识,向“终生体育”意识的转变学校体育的目标,不仅仅使学生在校期间的身体得到发展,技能得到提高。而且,更重要的在于:它是学生“终生体育”教育的“入门期”和“打基础”阶段。“教学对体育也提供了特别有利的条件,首先

4、,也是提供科学的基础。专设体育课其更本职能就是为保护身体健康和科学锻炼提供理论知识和方法的指导。至于在每周几节有限的课时内,对学生身体运动和(体质)发展所产生的影响,那还是第二位的事情,这种指导将影响学生一生身体的健康发展”(摘自《教学论》王策三)兴趣是学习的初始动机,也是有效学习的保证。只有激发和保持学生的运动兴趣,才能使学生自觉、主动、积极地进行体育课程的学习。因此,我们在授课过程中应该突出强调“以学生为本”,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让学生在运动中充分体验体育的乐趣,培养对体育运动的爱好和兴趣,掌握从事“终生体育”所需要的体育知识和技能,提高自我锻炼的

5、能力,养成终生体育的意识和习惯。这也是知识经济和未来社会对人才素质的又一基本要求。(三)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往学校体育教学过程中,过分强调以教师为中心,学生围绕教师转,教师是课堂的“主宰”。所谓教学就成了教师将自己拥有的知识传授给学生而已,这实际上就是教师对学生的单向“授业”活动。教与学的“双边交流”就变成“单向活动”。它不仅影响体育教师教学创造性的发挥,无形中也遏制了学生的主体能动性和个性的发展。因此,我们在构建一堂课时,应该关注满足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和学生的情感体验,从课堂设计到评价的各个环节,始终从有利于学生主动、全面的发展出发

6、,在教学活动中要特别注意体现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以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潜能,提高学生的体育学习能力。(四)关注个体差异与不同要求,确保每一个学生受益人的体能和运动技能状况并不仅仅与其后天练习和发展有关,而且与其先天遗传有极大的关系。从健康的角度看,每个人的运动需求和运动表现都不尽相同。所以,我们应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客观规律,从保证每个学生受益的前提出发,充分的注意到学生在身体条件、兴趣爱好和运动技能等方面的个体差异,并根据这种差异性确定学习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以期保证学生能完成课程学习目标,使每个学生都能体验到学习和成功的

7、乐趣,以满足他们身心发展的需要。二、教学目标的设定(本节课要达到什么、要完成什么?)在谈教学目标之前,先澄清几个名词的涵义:目标、目的、课程目标、教学目标、学习领域目标……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目标:可在短时间内,达到的一种愿望、状况;目的:在长时间的努力的基础上,所达到的一种情况;课程目标:课程的最低标准;教学目标:是课程目标的一个具体化;学习领域目标: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目标的总和。用图示来概括它们的关系: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