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知识树教材分析.ppt

二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知识树教材分析.ppt

ID:54380500

大小:1.13 MB

页数:9页

时间:2020-05-01

二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知识树教材分析.ppt_第1页
二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知识树教材分析.ppt_第2页
二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知识树教材分析.ppt_第3页
二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知识树教材分析.ppt_第4页
二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知识树教材分析.ppt_第5页
资源描述:

《二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知识树教材分析.ppt》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二年级语文上册二单元教材分析及教学策略海州湾小学宋雅凤第二单元一、教材分析二、单元教学目标及重难点三、学情分析及教学策略本组教材内容第二单元英英学古诗乡下孩子练习2秋游再见了,北京单元教材分析:本单元包括四篇课文和一个练习。这个单元围绕一个“情”字,组织了四篇课文:《秋游》《再见了,北京!》《英英学古诗》《乡下孩子》,课文内容丰富多彩,兴趣盎然。第二单元中的课文语言生动、活泼,简洁、明快,学生读起来朗朗上口,语言美、意境美。《秋游》给我们展示了一幅明丽的秋景图,表达了孩子们沉浸在秋天大自然中的欢快的心情;《再见了,北京!》则表达了中国人民爱国强国的满腔豪情;《英英学古诗》这篇

2、课文通过英英和奶奶的对话,让学生沉浸在《静夜思》的意境中,感受古人的思乡之情,是一篇培养学生朗读能力、鉴赏古诗的好教材。《乡下孩子》则是一首反映农村孩子童年生活的诗歌,读起来如沐阳光,勾起孩子对童年乡村生活的向往之情。这四篇课文都配有生动、形象的彩图,我们在学习中仔细地观察图画,并展开想像,借以帮助我们理解课文内容。“练习”中共安排五个项目,内容包括学习字词句,写好铅笔字,读读背背,想想做做和口语交际。字词句和口语交际是训练重点。单元教学目标:1.会写本单元生字。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指导学生通过“读”、“悟”体会秋天的美好,激发学生观察自然热爱自然的兴

3、趣。3.以朗读为主线,体味情感,收到爱国热情的浸染。4.学生了解课文内容,从中受到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教育。单元教学重、难点重点:1.正确书写本单元生字,并会组词,理解词意。2.在阅读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反复朗读课文,在多种形式的朗读中理解句子意思,体味作者情感,最终达到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难点:1.理解词意并学会运用。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朗读背诵。2.综合性学习和口语交际训练。学情分析:时值初秋,学生对秋天有了一定印象,在教学中,让学生多加朗读,加以看图、想象、说话的形式,让学生在读读、看看、想想、说说中,用心体验,会使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大有益处。低年级学生对奥运会认识有

4、限,要提前利用时机给学生简单介绍奥运历史、人物故事、申奥及开办历程等。还可以指导学生开展向父母请教,了解有关信息资料等实践活动,让学生对奥运有更多的了解。学生对诗歌很感兴趣,在上课前就会有不少同学能熟练朗读《乡下孩子》这首诗歌。教学时主要引导学生图文结合,展开想象,在朗读、想象中体验乡下孩子丰富多彩、幸福愉快的童年生活。本单元的学习内容对孩子们来说还是很有吸引力的,尤其是《乡下孩子》,《秋游》,孩子们一定能在课文中找到乐趣,找到共鸣的,而《英英学古诗》中的古诗《静夜思》孩子们早就会流利的背诵了,但是,有的孩子读书能力不强,需要加强朗读,生字书写较困难,量大,需要提醒孩子用心书

5、写。低年级课本中的课文都是文质兼美的优秀篇目,是一个个饱含知识的载体。如何确立重点并抓住重点让学生进行理解性朗读呢?我们要帮助学生认清一篇课文往往有一个至几个重点段,一段话一般有一个至几个重点词,学生读书时也会自然而然地觉得这儿是精彩之处,那儿是动人之笔,这儿还有个问题,那儿还有个疑点。这些词、句、段及精彩、疑点之外就是阅读的重点,就是需要下功夫感悟的地方。诗歌就更要逐句细读品味,启发学生的想象,让学生把所学知识与方法及时地加以运用,培养、提高了学生的阅读能力,拓宽了学生的视野,丰富了学生的语言积累。教学策略选择:1.教具利用:电脑课件、生字卡片、词语卡片、带田字格的小黑板。

6、2.自主、合作、讨论、交流法、游戏法再见!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