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18《孟子》两章学案.doc

下18《孟子》两章学案.doc

ID:54231080

大小:50.00 KB

页数:5页

时间:2020-04-15

下18《孟子》两章学案.doc_第1页
下18《孟子》两章学案.doc_第2页
下18《孟子》两章学案.doc_第3页
下18《孟子》两章学案.doc_第4页
下18《孟子》两章学案.doc_第5页
资源描述:

《下18《孟子》两章学案.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课题:《孟子两章主备人:赵新萍学习目标:1.积累文言知识,掌握古今异义词及词类活用现象。2.了解《孟子》散文的特点,理解孟子的政治主张。3.背诵两篇短文,积累名言警句。学习重点:1.积累文言知识2.背诵两篇短文,积累文言警句学习难点:2.了解《孟子》散文的特点,理解孟子的政治主张。教法、学法:朗读法、讲解法、讨论法授课节数:2课时导学过程:第一课时过渡切入:同学们,大家还记得那财气势恢宏的新闻《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吗?西路军胜利的原因是什么?(学生齐答;“得人心者得天下。”)今天,我们学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深层

2、探究克敌制胜的首要条件预习指导:孟子,名轲(“孟子”是人们对他的敬称),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辩论家。是继孔子以后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  《孟子》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也是先秦诸子散文中极有影响的著作。《孟子》一书记述了孟子的言行、政治主张、哲学主张及个人修养。孟子的主要政治主张是“非攻”与“兼爱”,主张和平,反对一切战争。显然,孟子的主张带有极大的片面性,但在我国古代战国时期诸侯混战的时期,却有着积极的意义,至于课文中提及的“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及“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论断,其最终目的在于维护封建统治,但对

3、生活在今天的我们仍有一定的教益。问题研讨:《得道多助失道寡助》1疏通文意:.对照书下注释,指名学生疏通文句。批注   2.教者释疑、点拨,重点注意下列词语及句子: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古代城邑有内外城之分,“城”为内城,“郭”为外城;“三里”“七里”均非实指,说明城邑之小。  “是天时不如地利也”一句中的“是”,作代词用,即“这(就是)”的意思,与“也”合用,构成判断,意思是“这就是……的道理”。  “人和”:指人心所向,上下团结等。  “域民”:“域”,界限,可解释为“限制”,名词作动词用。  “固国”“固”,原为形

4、容词,这里用作动词,“使国巩固”。(威天下”:“威”,原为形容词,这里用作动词,作“威慑”讲。  “寡助之至”:“之”,动词,作“到”讲。  “畔”:“叛”的通假字,背叛。3理解课文 A提问:《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这篇短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明确:中心论点即篇首两句。孟子提出三个概念:天时、地利、人和,并将这三者加以比较,层层推进。用两个“不如”,强调了“人和”的重要性。三者之间的比较,实质上是重在前二者与后者的比较,强调指出各种客观条件及诸多的因素在战争中都比不上人的主观条件及“人和”的因素,决定战争胜负的是人而不是物。

5、在比较中立论,给人的印象极其深刻。句式亦极相同,语气十分肯定,斩钉截铁,不容置疑。  B提问:中心论点提出后作者是怎样进行论证的?  明确:2、3两段围绕中心论点,连用两个论据进一步论证。第2段选取攻战的例子阐明“天时不如地利”,区区小城,四面受围而不能克,即使有得“天时”者,也不能胜,旨在说明“地利”重于天时;第3段同样选攻战的例子,旨在说明即使在占有“地利”的情况下——“城非不高”“池非不深”“兵革非不坚利”“米粟非不多”,但有人却弃城而逃,因为“地利”亦难比“人和”。这两个例子均非实际战例,而是泛指,即除特殊情况外,一

6、般如此。因而使论战具有普遍的意义和一定的说服力。  归纳:以上三段论证了“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道理。  C提问:中心论点既然已得到了论证,为什么还要写第4段?  引导学生讨论后明确:第4段的作用是在前3段论述的基础上进一步阐发,将论点的范围由战争推及到治国,从而全面体现了孟子的政治主张,使文章更具有普遍意义,其次,“得道”实际上也可理解为“得人心”,即“人和”。得人心者,人心归顺,所向披靡;失人心者,人心相悖,不攻自溃。因而,第4段绝非多余的闲笔。四、归纳全文。  提问:这篇短论在论证方法上有什么特色?  明确:主

7、要体现在两个方面:1.逐层论证,层层深入。文章第1段,开门见山提出中心论点,接着运用战例,分别论证了“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突出了“人和”的重要;第4段进一步阐发,说明,欲得“人和”,必先要“得道”。全文紧紧围绕得“人和”这一中心,环环相扣,逐层推理,显示出极其严密的论证艺术和极强的逻辑性。  2.议论中运用排比、对比等手法,使文章气势恢宏,笔酣墨畅,结构缜密。  提问:应该怎样看待孟子得“人和”的主张?  充分讨论明确:孟子提出的“人和”,是他的“仁义”“非攻”思想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强调指出做任何事情必须要顺

8、乎民心,这一观点,不仅在当时那个历史时期具有进步性,反映了孟子在那个历史发展特定阶段中的独见卓识和对人民力量的重视,对于我们今天办好事情也有借鉴。但也应当看到,孟子提出的“人和”,其根本目的在于维护封建社会的统治,这就不可避免地使他的这一观点带有时代的局限性。  五、反复诵读课文,直至背诵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