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红伟教学叙事.doc

梁红伟教学叙事.doc

ID:54139186

大小:27.50 KB

页数:5页

时间:2020-04-13

梁红伟教学叙事.doc_第1页
梁红伟教学叙事.doc_第2页
梁红伟教学叙事.doc_第3页
梁红伟教学叙事.doc_第4页
梁红伟教学叙事.doc_第5页
资源描述:

《梁红伟教学叙事.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把握数学教学的起点田家庄镇中心小学梁红伟把握数学教学的起点从教十多年,自认为教学风格稳重扎实,说不上与学生走得很近,却也能抓住教学的质量。但自从实施新课程以来,我明显地感觉到自己的观念是有缺陷的。虽然不教新课程新教材,但相同时代的学生个性也是相似的,就拿《乘法交换律》一课教学时发生的那件意外的事来说吧,两位学生在课堂上的一次反常表现,不但促使我深刻地去思考与关注“学生的学习起点”这个经常被我们忽视的问题,还促进了我和学生之间的交流,让我重新认识他们并与学生建立了一种新型的关系。记得那一天,我一到学校,就迫不及待地从学生上交的作业本中寻找陈豪的“那张纸”。他答应今天一定交,这

2、家伙,说话倒还算数,总算对我有个交代。打开一看,一段文字告白跃然纸上:“老师,其实事情不是像你说的那样的,我认为自己没有错。说出来请你不要怪我。今天的课堂上我虽然没有按你的话在做,但我和邵思哲两个人也没有讨论与数学无关的问题,我们俩是为了讨论乘法分配律的字母公式才争吵起来的。其实,不是我们故意要这样,而是对于乘法交换律,我真的已经懂了,这个知识与加法交换律是一样的,只不过是符号不同,这么简单的知识还用教吗?我还知道乘法也有结合律、还有乘法分配律,这三种运算定律都能帮我们做好简便运算。不信,我可以举个例子:8×36×125=36×(8×125)=36×1000=36000,你

3、看,这道题就是运用了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进行了简便计算的。……”好家伙!俨然是个数学家,讲得这么头头是道。读着读着,我心中的怒气也消了一半,这么说来他们的确没有错,难道是我错了?这是怎么一回事呢?还要从昨天的数学课说起。那是发生在《乘法交换律》课上的事情。在备课过程中,我考虑最多的就是如何去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如何去引导他们更好地猜测、验证与运用规律,根本没考虑另外的问题。没想到就是因为我的考虑不周,让我与学生在课堂上闹了点小小的不愉快。上课了,我先出示两道生活实例:①妈妈买来一箱苹果,每盘放5个,可以放6盘,这箱苹果共有多少个?②陈老师给四年级同学买羽毛球拍,4个班平均每班买

4、12副,共买多少副羽毛球拍?请同学们用多种方法来解答这两道题目?(现在想想这两道题还真是简单。)学生当然能准确无误地分别用两种方法来解答这两题:5×6=30(个)或6×5=30(个);4×12=48(副)或12×4=48(副)。这样一来,我就可以顺利地引导学生来观察算式的特征,发现规律。其实,学生很快就能确切地把这条定律概括出来,我却让他们同桌说,小组说,一起说,反复说了好几次。(这个过程虽然很符合我事先设计的教学思路,但是不是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倒是没考虑。再说这么简单的规律说得也太多了。)接着,我又请学生举例验证,并把自己写的算式或文字向大家汇报,得到两个等式:5×

5、6=6×5;4×12=12×4。最后,又回到说规律,请学生单独说,同桌互说……说好后,揭示出字母公式。(此时,我观察到学生你看我,我看你,显得有些不耐烦。)哈!本课的主要流程结束了,进入运用定律、练习巩固的阶段,我可以轻松了。此时,我放眼望去,同学们都低头在完成练习,我心中窃喜。正在这时候,第四组最后的角落忽然传来一阵的争吵声,这吵声由轻到响,逐渐向整个教室蔓延开来。循声而去,原来是“数学精灵”陈豪和另一个数学爱好者邵思哲正纠缠在一起,一副互不相让的样子。碍于其他学生的认真练习,我没有当场发火,硬生生地把火气压了下去……“你们俩还真有能耐,……”下课后,我把这两人叫到办公室

6、,狠狠批评一顿(其实是骂了一顿),以泄心头之愤。但奇怪的是,两人并没有一丝悔意,既不愿意说明事情的经过,也不愿意向我道歉。不对呀,这与他们平时对数学的那份喜爱和对我的尊敬来比,今天的事显得有些蹊跷。唉,反正刚才的气也消了,看来他们也不准备坦白从宽,怎么办好呢?一个念头涌上来,于是,我和颜悦色地说:“你们不肯说,肯定也有自己的道理,这样吧,把今天的事写在纸上与老师交流可以吗?”他们俩想了一会儿,才答应了下来。所以,就有了本文开头的一幕。要不是那张纸,不知道这两位同学到什么时候才肯向我吐出实情。那天课后,我把课堂的大概流程和发生的事向学校数学组的老师说了,他们也向我提出来,这节

7、课的设计对学生的学习起点的把握可能太低了,今天看了学生的叙述,倒是不谋而合。这俩小子,还挺有眼光的!看来,这次的事件还真是我惹出来的祸!于是,我决定找几位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了解,听听大家的看法。大家看法都差不多,那就是“挺简单的”,没想到,我花了几个小时准备的课竟然不如他们自学强,但学生的话却正好证明了我的粗心大意:低估了学生,或者是课前根本没有称学生的斤两,没有考虑到学生原有的知识基础。试着想想,班级中有几个陈豪那样的学生,就算有10%好了,那我这节课只不过是面向这些学生来设计的,教学的有效性最多也不会超过30%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