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54136808
大小:22.18 KB
页数:2页
时间:2020-04-13
《例谈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效问题的设置.docx》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效问题的设置凡是有效地促进学生发展,有效地实现预期的教学结果的教学活动都是有效教学,而有效问题成就有效教学。本文尝试从教学目标的实现;学生思维积极性的调动;紧贴学生生活实际,激发兴趣;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等方面谈有效教学问题的设计思路。希望通过加强有效问题的设置,达到优化课堂教学过程,拓展学生思维空间,提高学生的综合数学能力的目的。古人云:“学起源于思,思源于疑”。质疑促进思维,而思维是从问题开始的。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发挥问题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的作用,就要要求教师以问题为中心组织教学,使学生的
2、学习方式由传统的被动接受式向主动探究方式转变。教师通过有效教学问题的设置,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启迪学生的思维和想象,开拓和引导学生的思路。结合多年的工作实践,笔者谈谈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有效问题设置的一些看法。二、有效问题及设置(一)有效问题的标准我个人理解好问题就是有效问题。张奠宙先生对好问题提出五条标准:(1)各种不同水平的学生都可以由浅入深地做出回答,不一定有终极答案;(2)对学生来说不是常规的,不能靠简单地模仿来解决;(3)可以是一种情景,其中隐含的数学问题靠学生自己去提出、求解并作出解析;(
3、4)具有趣味和魅力,能引起学生的思考和向学生提出智力挑战;(5)解决它往往需要个人或小组的数学活动。这就是说有效问题应该是开放的,可调控的;有效问题具有生成性和探究性的特点,它应充分体现“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教学原则。(二)有效问题的设置思路1、问题的设置要有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结合教学内容有目的地设置出若干问题,把学生引导到问题的情景中去,使学生去思考、探索、去寻找解题的方法,揭示其内在的规律性,促教学目标的达成。2、问题的设置要能充分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心理学认为,人的认知水平可划分为三个层次:“认知区”“最
4、近发展区”“未知区”,人的发展水平就是在这三个层次之间循环往复,不断变化,螺旋式上升的。因此,设置课堂教学问题,必须针对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和思维能力进行。太易,提不起学生的兴趣,浪费课堂时间;太难,又使学生失去信心,不仅无法使学生保持持久的探索心理,反而使问题失去价值。问题设置的最佳点是“已知区”和“最近发展区”的结合点,即知识的“增长点”,在此设问,有助于原有认知结构的巩固,也便于将知识同化,使认知结构更加完美,并最终使学生认知结构中的“最近发展区”上升为“已知区”。2学生已经有解决这类问题的经验,一般都可以用
5、特殊数值代入法和数形结合图象法去解决,学生感觉问题容易入手,学习信心被调动起来了,但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现了新的问题,充满了疑问和好奇,通过同学之间的讨论和老师的点拨后发现,反比例函数、二次函数的增减性性质的应用一定要重视点所在的区间。学生的疑惑解决了,思维上有顿悟的感觉。因此,教师抓住学生思维盲点,精心设置了问题情境,让学生在动手过程中发现新问题,并积极主动地进行再思考,为养成创造性思维品质做好铺垫。3、问题的设置要贴近学生的生活,能激发学生主动探究获取新知的热情兴趣是学生学习最好的老师。这就要求教师从学生的兴
6、趣和需要出发,不断地充实教材,活化教材,力求教学内容鲜活、生动,贴近学生的生活,激发他们主动探究获取新知的热情。4、问题的设置要基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课程标准》中数学课程的总目标之一:(增强能力),就是要增强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所谓“发现问题”,是经过多方面、多角度的数学思维;所谓“提出问题”是在已知发现问题的基础上用数学语言和符号集中地以“问题”的形态表达出来。分析和解决问题是采用恰当的思路和方法得到问题的答案。创新始于问题,培养学生从数学角度出发的“问题意识”十分关键。因此,数
7、学课堂中,教师各种类型(开放性问题,探索性问题,联想性问题)的设置,引导学生发现、提出问题,分析、解决问题,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思维是数学的心脏,问题是锻炼思维的体操。在课堂教学中,只要教师能把准内容掌握的要求和学生的基础,有意识地设置有效的问题,从心灵深处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并充分给学生思考、探究、展示的空间和时间,大胆地让学生自觉尝试失败和体验成功,从而让他们感受数学学习的无穷乐趣与魅力,就一定能达到提高学生综合数学能力的目的。2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