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性碳强度收敛性分析及对策研究-论文.pdf

区域性碳强度收敛性分析及对策研究-论文.pdf

ID:53765618

大小:703.27 KB

页数:11页

时间:2020-04-25

区域性碳强度收敛性分析及对策研究-论文.pdf_第1页
区域性碳强度收敛性分析及对策研究-论文.pdf_第2页
区域性碳强度收敛性分析及对策研究-论文.pdf_第3页
区域性碳强度收敛性分析及对策研究-论文.pdf_第4页
区域性碳强度收敛性分析及对策研究-论文.pdf_第5页
资源描述:

《区域性碳强度收敛性分析及对策研究-论文.pdf》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第8期(总第250期)工业技术经济No.8(General,No.250)2014年8月ofIndustrialTechnologicalEconomiesAug.2014区域性碳强度收敛性分析及对策研究唐建荣陈淑艳(江南大学,无锡214122)[摘要】碳排放的区域差异是当前碳减实践中需要着重考虑的问题。为考察碳减排实践效果,论文对全国及各区域碳强度的收敛性进行系统分析,并进一步研究其对碳减排的影响,以考察节能政策的干预效果,找出碳排放驱动因素,为低碳化发展提供政策建议。研究结果表明:全国碳强度只存在条件p收敛,说明区域间碳强度

2、差异导致各区域在节能政策理解和减排行动方面未达成共识,总体碳减进程受阻;各区域碳强度的收敛状态因区域而异:东北、黄河中游和长江中游地区同时存在d收敛、绝对p收敛和条件p收敛,西南地区存在口收敛和绝对p收敛,西北和北部沿海地区只存在条件p收敛,说明区域内部的碳强度差异或在碳减共识下或在政策干预下或在企业减碳行动下会逐步消除并趋向于各自的稳态水平,有利于各区域有条不紊地开展碳减.Sit-.v-作;东部和南部沿海地区3种收敛均不存在,说明两个区域内部的碳强度差异难以消除,节能减排依然任重道远。(关键词]碳减排碳强度收敛性八大区域DOI

3、:10.j.issn.11304—910X.2O14.08.013[中图分类号】F22,4[文献标识码]A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和消费结构要创新。论文的研究为寻求低碳经济发展路径及的持续升级,我国能源需求呈刚性增长态势,国实施“十二五”规划提供了战略思考,为中国在内碳减排压力依然巨大。作为全球最大的发展中后哥本哈根时代的世界经济、政治和环境的外交国家和二氧化碳增量最多的国家,在围绕后京都博弈中处于优势地位提供强力保障。时代各国减排责任分担的国际气候谈判与博弈中,1文献综述中国节能减排的表现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焦点,收敛理论是

4、经济增长理论的重要内容之一,外部减排压力持续上升⋯1。为有效推动碳减排进对研究区域间发展不平衡状况具有重要作用。随程,中国政府公开承诺以2005年为基准至2020着该理论的发展和成熟,近年来该理论不仅仅研年碳排放强度降低40%一45%,“十二五”规划究区域经济增长的收敛问题,还把研究空间扩展进一步明确提出单位GDP能耗降低16%和单位到对碳排放的收敛性研究。GDP碳排放降低17%的目标。但是中国幅员辽国内对碳排放收敛性的研究不多,大多集中阔,资源分布不均,地区差异巨大,在不同的碳于以碳排放效率、碳生产率、碳排放量等为衡量排放水平

5、和碳排放驱动因素作用下,各区域碳强指标。由于测量方法、测量指标及时间间隔的不度差异巨大,区域内对碳减政策的理解和响应程同,研究所得的结论也不尽相同。彭文强、赵凯度也不尽相同。目前一刀切的碳减政策忽视了碳(2012)以全国碳生产率(单位GDP的碳排放量强度的区域差异,降低了碳减排效果。论文采用的倒数)为衡量指标进行收敛性分析,发现中部跨度15年的数据进行碳排放收敛性分析,以研究和西部不存在绝对B收敛,但全国和三大区域均区域碳减排共识及政策干预的差异程度是一种重存在条件p收敛,说明各区域的碳生产率存在差收稿日期:2014—05—26

6、基金项目:本文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小样本非等距灰色预测模型建模及其应用研究”(批准号:71301061)、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实物期权条件下的公共资源交易问题研究”(批准号:08BYJ060)、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区域性碳交易平台的系统研究(批准号:11YJAZI-1084)共同资助。作者简介:唐建荣,江南大学商学院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低碳经济。陈淑艳,江南大学商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低碳经济。一99—第8期(总第250期)工业技术经济No.8(Gt,No.250)2014年8月ofIndustrialTechnologic

7、alEconomiesAug.2014异,且不会自动消除;区域差异导致了各区域存在(2Oo5)对100个国家的碳排放动态分布特征进行不同的碳排放驱动因素,需要区别对待[2];王群研究,认为低排放国家的碳排放不存在收敛,高排伟,周鹏,周德群(2olO)以全要素框架下的碳排放国家的碳排放具有收敛性,高排放国家的减排空放绩效为衡量指标,构建动态变化的Mahaquist效间大于低排放国家,在未来可以看见的时间内,有率指数来分析区域二氧化碳排放绩效的差异,得望减少碳排放,使其趋于一个稳态水平uoJ。出1996~2007年全国碳排放绩效存在

8、绝对8收不言而喻,收敛理论已成为研究碳排放情况敛,认为全国碳排放绩效差异存在且会自动消的重要分析工具;而国内研究多注重对碳排放生除[3;孙传旺、刘希颖、林静(2010)以碳强度产效率的研究,忽略了碳排放与经济增长之间的约束下的全要素生产率指数为衡量指标,得出全紧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