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碳强度的收敛性及其影响因素研究.pdf

中国碳强度的收敛性及其影响因素研究.pdf

ID:54370094

大小:2.08 MB

页数:9页

时间:2020-04-30

中国碳强度的收敛性及其影响因素研究.pdf_第1页
中国碳强度的收敛性及其影响因素研究.pdf_第2页
中国碳强度的收敛性及其影响因素研究.pdf_第3页
中国碳强度的收敛性及其影响因素研究.pdf_第4页
中国碳强度的收敛性及其影响因素研究.pdf_第5页
资源描述:

《中国碳强度的收敛性及其影响因素研究.pdf》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广东财经大学学报2014年第2期(总第133期)经济理论与探索中国碳强度的收敛性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周杰琦(广东财经大学经济贸易学院,广东广州510320)摘要:选取1995年~2011年中国的省际面板数据,采用经济增长理论中的收敛分析方法和基于回归方程的因素分解法进行检验,结果表明:全国、中部和西部地区的碳强度不存在绝对口收敛,但存在条件

2、B收敛,东部、东北地区的碳强度存在俱乐部收敛;人均收入、技术水平、能源消费结构、城市化水平、贸易开放、重工业比重、产权结构等因素的区域差异对中国碳强度的省际差异形成均起到一定作用,其中人均收入对碳强度省际差异的解

3、释度最高,其次是技术水平与能源消费结构,再次是贸易开放和城市化水平,最后是重工业比重和产权结构。‘关键词:环境经济;低碳经济;碳强度;区域差异;收敛性中图分类号:F830.9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2506(2014)02—0012—09一、引言自IPCC1992年达成《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起,控制气候变化备受全球关注。以CO为主的温室气体排放是全球气候变化的主因已成为主流科学界的共识。《京都议定书》并未要求中国承担强制性减排义务,然而作为全球第一大碳排放国,中国既要面对后京都时代有关国际气候问题的艰难谈判和博弈,又需面对国内经济

4、社会发展和资源环境承载力有限的矛盾。中国政府于2009年公布减排目标,承诺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的CO:排放较2005年下降40%~45%,并作为约束性指标纳入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的中长期规划。经济发展过程中的碳排放是中国减排的主要目标,碳排放的动态演变规律由此成为值得关注的问题。中国幅员辽阔,区域发展不平衡,资源禀赋、技术水平、经济结构等差异明显,地区间的碳排放也存在较大差异。那么,中国各地区碳排放量的差异呈现怎样的演变规律?不发达地区的碳排放是否存在追赶效应?哪些关键因素决定着中国各地区碳排放的差异及其变化?探究这些问题对于中国确定公平合理

5、的地区减排目标、有的放矢地制定减排政策、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对碳排放演变规律的分析是目前环境经济领域的研究热点。按照分析方法的不同,当前文献大■收稿日期:2013.12-19■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71173052),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13BJY182).广东财经大学校级科研项目(14GJPY79002●作者简介:周杰琦(1983一),男,广东韶关人,广东财经大学经济贸易学院讲师、博士,广东财经大学国民经济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员。12周杰琦:中国碳强度的收敛性及其影响因素研究致集中在三个方面:一是根据环境库

6、兹涅茨曲线理论考察碳排放与经济增长之间是否存在倒u型关系,如Selden和Song(1994)¨;二是在分析CO排放量与各主要驱动因素之间长期均衡关系的基础上,运用协整方法等计量技术,解释和预测CO排放量的变动情况,如林伯强、刘希颖(2010)[21;三是采用相关指数对碳排放绩效的演变趋势进行研判,如Kaya和Yokobori(1999)J、Mielink和Goldem.berg(1999)分别提出碳生产率和碳指数,对碳排放绩效进行了动态评估。近年来,有学者将经济增长理论中的收敛理论应用于碳排放规律的研究,如Strazicich和List(200

7、3)对OECD各国CO,排放的收敛性进行了开拓性研究;Van(2005)实证考察了100多个国家碳排放的收敛性,发现高排放组的国家其碳排放存在收敛性,而低排放组的国家其碳排放则不具有收敛性;Aldy(2007)采用面板数据模型检验了美国各州人均碳排放的收敛性,发现其碳排放具有发散性。国内学者王群伟等(2010)则开创性地研究了中国碳排放效率的收敛性,不过其分析实际上是探讨碳排放效率指数增长和碳排放效率指数之间的关系,这与经济学意义上的收敛概念的内涵并不完全相符;许广月(2010)运用省际面板数据检验了中国人均CO:排放的收敛性,发现全国整体的碳排

8、放不存在绝对收敛,但存在条件收敛,东、中、西部三大区域则存在俱乐部收敛。虽然从不同角度、以不同方法研究CO,排放影响因素的文献很多¨“,但到目前为止,将碳强度的波动规律、区域差异与影响因素结合起来进行研究的则较少。根据数据库检索的结果,国内仅有杜克锐、邹楚沅(2011)12]在测算地区碳排放效率的基础上,对地区差异、影响因素及收敛性进行了分析;此外,还有查建平等(2012)¨在测算中国3O个省份的碳排放绩效的基础上,运用面板数据计量模型进行实证研究,发现禀赋结构对碳排放绩效省际差距的平均解释度最大,能源结构次之,产业结构的解释度最小。但中国碳排放

9、的影响因素十分复杂,一些重要的因素未能纳入已有研究之中,已有研究也未对中国整体及各区域层面的碳排放强度的收敛性进行分析。基于此,本文将借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