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互动”到“互构”——当前中国地方治理的路径转移-论文.pdf

从“互动”到“互构”——当前中国地方治理的路径转移-论文.pdf

ID:53754718

大小:1.24 MB

页数:6页

时间:2020-04-23

从“互动”到“互构”——当前中国地方治理的路径转移-论文.pdf_第1页
从“互动”到“互构”——当前中国地方治理的路径转移-论文.pdf_第2页
从“互动”到“互构”——当前中国地方治理的路径转移-论文.pdf_第3页
从“互动”到“互构”——当前中国地方治理的路径转移-论文.pdf_第4页
从“互动”到“互构”——当前中国地方治理的路径转移-论文.pdf_第5页
资源描述:

《从“互动”到“互构”——当前中国地方治理的路径转移-论文.pdf》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2014年10月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31卷第5期Oct.2014JournalofChongqingTechnologyandBusinessUniversity(SocialSciencesEdition)Vol?31NO.5doi:12.3969/j.issn.1672⁃0598.2014.05.014从“互动”到“互构”———当前中国地方治理的路径转移∗杨智雄(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天津300071)摘要:地方治理作为一种新型治理理念,在发挥地方活力实现善治目标的过程中日益重要。在

2、当前地方治理的研究和实践中,将民主参与作为首要切入点,治理的最终目的———高质量公共服务的提供,却没有得到很好实现。稳定、有效的治理体制是当前实现地方治理目标的重点,治理路径也应由参与下的“互动”向体制构建下的“互构”转移。关键词:互动;互构;路径转移中图分类号:C9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2⁃0598(2014)05⁃0099⁃06一、引言与的有效有条件限制。在以“互动”为路径的参地方治理(localgovernance),作为一种最贴与过程中,忽略了地方的性质和相关限制条件。[1]近公民的治理

3、形式,在提供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当前,应该由强调参与机制转向构建基于地方实[2]竞争理路———“全球化地思考,地方化地行动”际的治理体制,实现“互动”到“互构”的路径的同时,通过公民参与激发基层活力,成为各国积转移。极探究的重点议题。在地方治理的中国化进程中,一些实践成效二、当前地方治理症结分析斐然。杭州,在“我们”价值观的引导下,通过“以在当前治理视域下,主要问题是地方治理中民主促民生”的路径,激发市民对与切身利益相主体参与的失效,在此状态下,各主体在公共事务关的公共事务的积极参与,实现了地方公共服务管理的

4、预期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的高质高效产出;温岭,通过“参与式预算”的方笔者在对这一问题分析的基础上,认为治理法,将公民参与纳入政府预算,通过预算的审议,的症结的产生原因主要包括以下方面:促进了政治决策的透明、强化了人大代表的权力,(一)学术研究强调参与最终在对预算排序的基础上,输出更适合的公共学术视野下,治理,就其本质而言,就是一个[3]服务。这些地方在强调参与的同时,稳步推进“官方的或民间的公共管理组织在一个既定的范治理目标的实现。[4]围内运用公共权威维持秩序,满足公众权威”参与被视为实现治理目标的主

5、要途径。但是,在引进“杭州模式”“温岭模式”的地方,并没的共同参与过程。“以参与促发展”是主要导向。有取得预期的效果,那么症结为何?笔者认为:参在对地方治理相关100篇文献进行分析的基础∗[收稿日期]2014⁃04⁃02[作者简介]杨智雄(1991—),男,安徽安庆人;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政治学理论研究生,主要从事中国政府与政治研究。99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31卷上,按照关键词进行排序,得出下图:图1文献关键词统计图从中可以看出,“参与”和“协商民主”作为了化、传统的外生性影响,想直接通

6、过制度或体制设研究的重点。同时对参与的局限性描述也相对较计一蹴而就是不可能的。少,这可能是造成地方忽略特殊性导致“参与失四是参与需要具有核心共识。民主参与的重灵”现象的诱发因素。要原则是服从民主决定,而在中国,则盛行“赢者(二)忽视参与有效的条件通吃”的观点,“为了反对而反对”。在缺乏基本一是地方的基本性质对治理的影响。在当前社会共识的社会中,民主参与的大规模发展只会中国,整体性观念盛行:认为参与具有普遍有效导致社会分裂的加剧,“从理性的无知到理性的[6]性,忽略了地方的基本性质。“大多理论都不加胡闹”,

7、不利于治理目标的达成。批判地假设:转型国家政府能够在全国范围内整五是参与应该在制度化的背景下开展。在当体划一地实施某种转型政策,例如私有化战略,而前的中国地方治理中,多将参与作为一种形式。新建立的制度将以同样的方式适用于整个空例如:“评议政府”的发展,反映民意,一定程度上[5]间。”,这种观念忽略了地方发展的环境、历史有助治理目标的实现。但是我们却不得不面临这及其他特殊性引入参与实践造成了“参与失灵”。一疑问,这种在没有制度化保证的参与中,公众评二是参与的有效,需要社会力量的相对强大。议是否能对公共事务的

8、管理产生实际作用?在晋中国在很长一段时间的“单位制”下,社会力量发升的激励下,在绩效评估指标的催化中,地方政府育相当薄弱,改革开放后,社会力量有所增强,但在公共事务治理中会引入社会参与,但是这种参是依赖政府的思想承接下来,在以嵌入型社会资与由于缺乏稳定有效的治理体制的保障,容易成本为主导的社会结构中,社会组织和公共力量的为“面子工程”。发展都依赖于国家的行为方式和自上而下的推从上文可以看出,虽然参与是实现治理目标动。社会力量的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