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阿司匹林与人血清白蛋白的相互作用研究.pdf》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1192·中国药理学通报ChinesePharmacologicalBulletin2008Sep;24(9):1192~5阿司匹林与人血清白蛋白的相互作用研究1221黄芸,崔力剑,窦玉红,王永利(1.河北医科大学药学院,河北石家庄050017;2.河北医科大学中医学院,河北石家庄050091)中国图书分类号:R341121;R44619;R96912;R97111;阿司匹林不仅具有卓越的消炎、退热、止痛能R97716力,还可用于预防心血管疾病,如防止血栓形成、预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1978(2008
2、)09-1192-04[6~8]防冠心病和脑卒中等。同时,最新研究显示其摘要:目的以光谱技术研究阿司匹林分子与人血清白蛋白还有抗糖尿病性心脏病、抗阿尔采末病、抗结肠癌、(HSA)间结合作用机制。方法通过荧光光谱法确定阿司[9,10]食管癌、肺癌、细胞凋亡等的双向调节作用。匹林对HSA的荧光猝灭机制。由Lineweaver2Burk双倒数作本文应用荧光光度法研究一定pH值条件下,图法确定反应的解离常数。根据热力学方程讨论两者间主阿司匹林与人血清白蛋白(HSA)的相互作用,利用要的作用力类型。结合同步荧光技术考察阿司匹林
3、对人血清白蛋白构象的影响。结果阿司匹林对HSA的荧光猝灭阿司匹林对蛋白质荧光的猝灭求出阿司匹林与蛋白机制为静态猝灭。在37℃和25℃时阿司匹林与HSA的解质的结合常数,考察了药物对蛋白质构象的影响,并-3-1离常数分别为KD37=1144×10mol·L,KD25=1196×根据热力学参数确定了它们之间的主要作用力类-3-110mol·L。结合反应热力学参数为ΔH=型。这对阐明阿司匹林在体内的输送和代谢过程,-1-1-19173kJ·mol,△G=-16121kJ·mol,ΔS=-11177了解阿司匹林分子在生物体中
4、的作用具有重要意-1kJ·mol。结论两者结合的主要作用力类型是范德华义。力。阿司匹林与白蛋白结合后使蛋白质构象发生变化。1材料与方法1.1药品和试剂阿司匹林对照品(中国药品生关键词:阿司匹林;人血白蛋白;荧光猝灭;解离常数物制品检定所,批号:1011320101);色氨酸对照品(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批号:1406862200401);蛋白质是一类关键的生物大分子,在生物体内[1]人血清白蛋白(Sigma公司);其它试剂均为分析纯。起着重要的作用,是生命现象的物质基础。血清1.2仪器CRT29700荧光分光光度计
5、(上海第三白蛋白是血浆中含量最丰富的重要载体蛋白。随着光学仪器厂);pHS23C型酸度计(上海雷磁仪器药代动力学及临床药理学迅猛发展,药物—蛋白质厂),PWUV超纯水系统(力康生物医疗科技集团)。结合对药代动力学影响作用已进行了较广泛的研[2]1.3阿司匹林溶液制备称取阿司匹林011125究。药物进入人体后,总要通过血浆的贮存和运g,加入pH9118硼砂缓冲溶液(内含010100mol·输,达到受体部位发生药理作用,多数有机药物在血-1LKCl)溶解后转至25ml量瓶中,定容,浓度为浆中都或多或少地与血浆蛋白(主要是
6、白蛋白)结-2-1215000×10mol·L。合,结合后的药物不易穿透毛细血管壁,限制其进一1.4人血清白蛋白溶液制备称取人血清白蛋白步运输,这对药物在体内的代谢和分布产生重要影010691g,加pH9118硼砂缓冲溶液(内含010100响。另外,药物与白蛋白结合后,使药物储留于血浆-1mol·LKCl)溶解,用10ml量瓶定容。中,以减弱药物的最大作用强度,防止作用大幅度波[3~5]1.5色氨酸溶液制备称取色氨酸011062g置于动以及延长药物的作用时间。因此,研究药物50ml容量瓶中,定容。精密移取25μl于2
7、5ml容与白蛋白的结合是药物动力学及临床药理学的重要-1量瓶中,得浓度为110410mol·L的色氨酸溶液。内容,已经成为引人注目的课题。-5-11.6测定移取2ml410000×10mol·L的收稿日期:2008-04-07,修回日期:2008-05-18HSA溶液于1cm石英比色池中,用微量注射器逐次基金项目: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面上项目(No20070410868);河北省加入16μl215000×10-2mol·L-1阿司匹林溶液科技厅资助项目(No06276472),河北卫生厅资助项目进行荧光滴定,每次加入溶
8、液后混合均匀,分别在(No2006191),河北医科大学青年基金资助项目(No25℃、37℃下作用5min至结合平衡,以282nm为000060)作者简介:黄芸(1974-),女,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天然产物激发波长,在CRT29700型荧光分光光度计上记录活性成分研究与开发,通讯作者,Tel:0311286265628,E2300~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