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从文化到文论-论文.pdf

“体”:从文化到文论-论文.pdf

ID:53738266

大小:702.09 KB

页数:8页

时间:2020-04-21

“体”:从文化到文论-论文.pdf_第1页
“体”:从文化到文论-论文.pdf_第2页
“体”:从文化到文论-论文.pdf_第3页
“体”:从文化到文论-论文.pdf_第4页
“体”:从文化到文论-论文.pdf_第5页
“体”:从文化到文论-论文.pdf_第6页
“体”:从文化到文论-论文.pdf_第7页
“体”:从文化到文论-论文.pdf_第8页
资源描述:

《“体”:从文化到文论-论文.pdf》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二O一四年第7期(总第282期)f2024~-7月lOB出版lI牢协‘‘体":从文化到文论姚爱斌【摘要】作为中国文化元关键词,“体(髓)”的本义指骨肉相连、血脉相通的生命之躯。在“人”(人之生命存在的类自觉)和“身”(人之生命存在的主体性自觉)两个概念的基础上,“体”概念是对人之生命存在更具体内在层次的自觉。当“体”用于描述人自身时,多指与心相对的肉身性躯体;当“体”引申指人生命以外的其他事物(如文章)时,则是对事物具体存在的整体呈现。由此形成“体”关键词的两种表义模式,即“心一体”相对模式与“异‘体”’相对模式。“体”用之于文论,称文之“体”多为

2、彼此相对之“文体”,各种辨体理论即是彼此相对的文体关系之体现。据此表义特征并征诸众多文献,可证作为文论关键词的“文体”的基本内涵是指文章自身的整体存在,并在具体语境中呈现出丰富的特征、构成及层次。与此同时,当以“心一体”二分关系比照文章内在构成时。“体”也可偏指与文意相对的外在直观形式。但“体”的偏指义与基本义并非同一层次的概念内涵:源自文化元关键词“体”的自身整体存在,才是“文体”的本质规定。【关键词】“体”;生命整体;外在形式;基本义;偏指义【作者简介】姚爱斌,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基地北京师范大学文艺学研究中心研究员,北

3、京100875【中图分类号】I206.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4434(2014)07—0093—08一神之会,五行之秀气也。”(《礼记·礼运》)回(P‘孝、“体”义原始:“心一体”相对与“异‘体’’’相对悌也者,其为人之本与?”(《论语·学而》)[21

4、髓’’的本字[1】c啪”。德不康宁,时惟天命。”(《周书·多士》)翻(呦用“予此字与“骨”相关,但又与“骨”字的甲骨字形“”一人”或“我一人”这种表述形式对“人”这个类概明显不同。其字形为带有若干小点的骨骼的象形,念进行限定,以表示个体之“人”。与“人”字相比,可能表示骨骼与血肉相连之意。若依此意,则“髓”“身”字虽只是添了一画,以突出“々”的躯干部分,所包涵的人之生命组织较“骨”更为广泛.这也可但在认识层面上。却将对人之生命存在的认识从能是后来以“髓”指称人之躯体乃至人之生命整体一般“类存在”的自觉,具体化为对每个人的自身的原始语义根据。从人的生

5、命存在观念的发展来生命存在的自觉。《尔雅》中有关“身”的多个释义,看,“髓”是在“人”(甲骨字形为“7”)、“身”(甲骨即以“身”字与多个第一人称代词互释。如日:“印、字形为“,》”)等表示人之具体存在的概念的基础吾、台、予、朕、身、甫、余、言,我也。”[2](P'2573)“朕、余、上,对人的生命存在作进一步具体象形。躬,身也。”闭(乃)“身即我也。”[2](P2573)故邢呙《尔雅考先秦典籍.围绕“人”这个概念所形成的一系疏》云:“我者,施身自谓也。”[2](P2573)但严格说来,列命题和表述主要反映了人之生命的“类存在”的“身”并不等同于“

6、吾”、“予”、“余”等第一人称代自觉,如:“惟天地万物父母,惟人万物之灵。”(《周词,因为此类人称代词主要表示的是人我关系,属书·泰誓上》)圆(P啪)‘‘人者,其天地之德,阴阳之交,鬼于关系性范畴。而“身”则呈现了人的自我生命的【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攻关项目“中国文化元典关键词研究”(12&ZD153),~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中国文体论的原初生成与现代嬗变”(13BZW016)阶段性成果93具体存在.属于实体性范畴。在先秦典籍中,以数也。”(《苟子·富国篇》)苟子这句话集中反映“身”概念为核心,也形成了诸多有关人对其自身了“体”一词与“万物

7、”(包括“人”)的关系:“物”是宇生命存在自觉的表述和命题。如《商书·伊训》:“居宙中万事万物的总名,“体”则是对万事万物相互有上克明,为下克忠,与人不求备,检身若不及,以至别的特殊存在的指称,万物各为一“体”.人也是万于有万邦,兹惟艰哉!”[2](n∞语中将“身”(主体自物中之一“体”。由于对人伦和社会的关注胜过对自身)与“人”(群体之他人)相对,突出了言说者对自然的探究,传统典籍中更多的是指称不同社会事物身道德、责任和使命的清醒认识。在先秦儒家话语的特殊存在之“体”。以《汉书》为例:中,“身”的主体性质更其鲜明,其主体性内涵更其古之立太学.将以

8、传先王之业,流化具体.所谓“自天子以至于庶人,一是皆以修身为于天下也。儒林之官,四海渊原,宜皆明本”(《礼记·大学》):“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