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53725117
大小:29.00 KB
页数:3页
时间:2020-04-06
《教学案例分析——创新使用“情境+问题串”.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教学案例分析——创新使用“情境+问题串”数学教学是对数学课程的具体实施,是为达成一定的数学课程目标、在特定的环境条件下所展开的教学活动。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教学中不仅要考虑数学的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将教学活动置于真实的生活背景之中,为他们提供观察、操作、实践探索的机会。从而达到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学生自主地参与数学学习的过程。按照创新的相对意义,创新思维划分成:创造与再创造。创造是指相对人类认识史而言第一次产生的,是具有社会价值或社会意义的思维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关键在于教师,教师要去创造一种适合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
2、环境。数学教学是思维活动的教学,创新思维的培养和训练是数学创新教育的核心。基于北师大版新版教材偏重于“情境+问题串”的教学推进模式,笔者慎思之余有些思考,结合些许教学案例进行阐释。一、融合过简“情境+问题串”提高教学效率在教材中有些情境和问题串的设置显得过于直接和繁琐,因此对教材呈现的问题串进行加工整合有助于提高教学效率。例如在一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看一看(一)和看一看(二)两课时的情境问题串的安排上,个人认为显得过于简单,以现阶段孩子的认知能力和已有的生活经验来看,孩子们能够比较快速的完成这部分内容的学习,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对两部分的内容进行整合。整合的目的不是为了简单的删减教学
3、内容,是在内容不变的基础上实现有效想融合,看一看(一)和看一看(二)的知识技能目标均是:通过观察实物的前、后、左、右几个面,体会从不同的方向观察同一个物体所看到的形状可能不同。既然都有着相同的知识技能目标,为什么不能把两个情境融合为一个情境进行教学呢?个人觉得完全可以。二、加工再造“情境+问题串”丰富学生情感认知俗话说的好“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新版教材为教师和学生提供“情境+问题串”的教材内容,目的不仅仅是为了给教和学一些参考,个人认为更为重要的是要给教师和学车提供一种思考模式,有了这种层层递进,贴近生活的思考模式,才使得我们的思维得以打开,我们要用好教材,但也不能绝对的唯教材
4、教,“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对于教材呈现的“情境+问题串”3我们可以根据实际的教学需要,根据教学目标的要求。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和已有的知识经验来进行再加工,然后加以使用,也让学生从中活得更为直接、更为积极的情感体验。例如北师大版新版教材一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第一课时《认识图形》一课,教材呈现的情景是淘气、笑笑、奇思和妙想四位小朋友在描立体图形的面。这一情景看似直接明了,但是认真思考一下,却有些与学生已有的认知经验搭不上边:他们为什么要描出这些图形呢?这样做有什么好处呢?如果这些疑问停留在孩子的心间,这节课将会变得枯燥无味,变成为了教而教、为了学而学。因此,对本节课的教材进行加工处理显得
5、特别有必要。经过加工改造,我们把情境导入部分改成如下:一、创设情境、激趣引入——猜脚印1、师:还记得上学期语文书里学的《雪地里的小画家》吗?师:下雪啦!下雪啦!雪地里来了一群小画家,小鸡画竹叶,小狗画梅花,小鸭画枫叶,小马画月牙,不用颜料,不用笔,几步就成一幅画!)不仅小动物们来到了雪地里,瞧!我们的老朋友也来了,他们是谁呢?(点击课件,生说名称)2.猜想并验证师:你能猜一猜这些立体图形会在雪地上留下什么样的脚印吗?谁愿意来试试?师:你想猜什么立体图形?(正方体)它的脚印是什么形状的?(正方形)师:那你们到底猜对了没有呢,我们一块来验证一下。(师将实物模型的这个面蘸上水彩后印到黑板
6、上)(1)圆柱师:现在圆柱来踩一脚,它留下的脚印是?(2)正方体师:接来下,正方体踩一脚后,它留下的是?(3)长方体师:长方体也来踩一脚,它的脚印和正方体的一样吗?它是?(4)三棱柱师:最后,三棱柱闪亮登场,它的脚印是?二、印脚印1、寻找多种办法师:刚才你们都准确地猜出了这些立体图形的脚印,那你们想不想也得到这些立体图形的脚印?(稍停)除了印一印的办法,你们还有什么办法得到这些脚印?3生可能想出以下几种办法:①描形的方法师:怎么描才不会让它的脚印变形?②师在黑板上边说边示范描(师评价:你真聪明!想出了这么妙的方法,真是个爱动脑筋的小朋友!)2.学生动手操作,取脚印出示活动要求:①每
7、人选一种立体图形②用印一印或描一描的方法,在卡纸上得到一个脚印③再用剪刀把这些脚印剪下来师:都明白要求了吗?(明白)比比哪个小组完成得最好,纪律最棒!生动手操作。经过如此加工,个人认为更符合学生的认真发展规律,更能有效的引起学生的共鸣,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因此在解读教材和处理教材的过程中,我们应当学会有效的实用教材中所给的“情境+问题串”,并加以创造,这样我们的教与学才能活起来。3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