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你的慧心,捕捉精彩的生成.doc

用你的慧心,捕捉精彩的生成.doc

ID:53444198

大小:28.50 KB

页数:6页

时间:2020-04-03

用你的慧心,捕捉精彩的生成.doc_第1页
用你的慧心,捕捉精彩的生成.doc_第2页
用你的慧心,捕捉精彩的生成.doc_第3页
用你的慧心,捕捉精彩的生成.doc_第4页
用你的慧心,捕捉精彩的生成.doc_第5页
资源描述:

《用你的慧心,捕捉精彩的生成.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用你的慧心,捕捉精彩的生成布卢姆说:“没有预料不到的成果,教学也就不成为一种艺术了。”教学的智慧体现在精彩的预约中,但更体现在无法预约的生成里 。作为教师,在教学时,要尊重学生的思维状态,关注他们的情感需求,要善于捕捉学生思维“碰撞”的瞬间,再加以正确的引导,帮助学生在发现问题的基础上,乐于去探究问题,验证问题,最终解决问题。这不仅仅给我们的教学生活增添了乐趣,更重要的是,它使学生产生了强烈的学习愿望,培养了学生的创造能力。我很幸运拥有这么一次开心的教学经历。  一.  案例描述:  在“商不变性质”的练习课中,当全体学生回顾

2、了“商不变性质”概念之后,一个学生举起了手。(这是一个思维比较灵活,平日里总爱提问题的学生。)于是,我请他回答。  生1:老师,我觉得除了商不变性质,还应该有积不变性质。    他的回答顿时引起了学生们的兴趣,但同时我心里不由一紧。否定她的观点,继续进行练习,还是听听他心里的想法。最终我选择了后者。    师:请你说说你的想法。  生1:积不变性质就是两个因数同时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零除外),积不变。  师:你能积极动脑,敢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真棒。                       师:同学们,你们同意他的发现

3、吗?四人小组讨论一下。  教室一下热闹起来,学生们七嘴巴舌地发表自己的见解。有学生说同意,也有学生说不同意。  师:只要你认为自己有道理,就发表自己的意见去说服他人。   生2(很自信):我不同意他的发现。  师:请说说你的理由。  生2:我可以举例子。7×6=42,然而(7×2)×(6×2)=168,两个因数同时扩大了2倍,积变化了。  顿时,生2周围的学生鼓起了掌。我也见到了生2眼睛中的自信和开心。在生2的带领下,又有许多学生举了反例来证明第一个同学的发现是错误的。      师:那到底有没有积不变性质呢?如果有,积不变性

4、质又是怎么样的呢?”这个问题一抛出,四人小组又展开了讨论。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突然,个别小组有了结论。  生3(非常兴奋):我们发现了。积不变性质是第一个因数乘以一个数,第二个因数除以相同的数,它们的积不变。也可以是第一个因数除以一个数,第二个因数乘以相同的数,它们的积不变。  生4:我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第一个因数乘以(或除以)一个数,第二个因数除以(或乘以)相同的数,它们的积不变。生5:我还有补充。积不变性质还应该加上零除外。  在这些学生的交流下,气氛达到了高潮。许多学生还到黑板上举例证明。最终在学生的共同努力下,大家得

5、出了结论:积不变性质——第一个因数乘以(或除以)一个数(零除外),第二个因数除以(或乘以)相同的数,它们的积不变。       刚解决了积不变性质,又有更多的学生举起手。我请一个中等水平的学生回答。  生6:老师,我觉得应该还有和不变性质。比如16+18=(16-2)+(18+2)。师:谁能用一句话概括一下和不变性质?  生7:一个加数加上一个(或减去一个数),另一个数减去(或加上)相同的数,和不变。  顿时,掌声四起。我不禁为学生的发明创造感到欣慰和感动。  在这位同学的带动下,学生们又研究出了差不变性质……  最后在课堂小

6、结中,我又再次被感动。  师:同学们,经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生1:我会自己发现问题了。  生2:当我们归纳出积不变性质时,我心里特别开心。  ……  二.  教学反思:  (1)说课堂教学  原本的一节数学练习课,却因一个学生的回答变成一节“发明课”。虽然没有完成教学任务,但我认为是值得的。我从学生的思维“碰撞”中,捕捉到有效的资源,再引导学生从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中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通过学生自身的努力,包括同伴间的合作探索、交流、活动,不但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方法,而且培养了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有

7、利于学生创新意识的形成。  (2)说教师教学活动  1.耐心倾听,动态生成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尊重每一位学生,应给予学生展示自己独特思维的机会。因为学生的独特思维往往能成为有效的教学资源。正如本案例中,教师对于学生的回答——“还应该有积不变性质”采取了耐心倾听、“接学生话”的方法,才成就了本节课的精彩。  2.灵活调控,适时引导  在课堂中,教师始终以一个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的身份参与到学生的学习中去。在讨论“两个因数同时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零除外),积不变。”正确与否时,教师只是鼓励学生——“只要你认为自己有道理,就发

8、表自己的意见去说服他人。”,放手让学生调用已有知识去解决问题,学生积极性高昂。当学生通过举反例证明“两个因数同时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零除外),积不变。”错误时,对于“积不变性质”的讨论,并没有停止。此时,教师又顺势引导“那到底有没有积不变性质呢?如果有,积不变性质又是怎么样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