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高血压性心脏病合并心力衰竭患者临床治疗探究.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高血压性心脏病合并心力衰竭患者临床治疗探究作者单位:453100河南卫辉新乡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通讯作者:尹宏磊【摘要】目的探讨乌拉地尔治疗高血压性心脏病合并心力衰竭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本院收治的130例高血压性心脏病合并心力衰竭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62例,治疗组68例,两组在给予吸氧、利尿、强心等综合治疗的情况下,对照组采用硝酸甘油10〜20mg加入葡萄糖250ml静滴。治疗组采用乌拉地尔50〜100mg加人5%葡萄糖液250-500ml静滴,并针对病情调整速度。比较两组治疗前后心律、临床症状及体征的改善情况和住院时间。结果治
2、疗后全部患者心率恢复正常,治疗组较对照组效果更明显。治疗组的临床症状及体征的改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1.2治疗方法所有患者入院时均给予吸氧、利尿、强心等综合治疗。治疗组用乌拉地尔50〜100mg加入5%葡萄糖液250〜500ml静滴,滴速为2〜6ng/(kg•;min)o针对病情调整速度,1次/d,病情重者持续静滴24〜48h,疗程5〜7d;对照组采用硝酸甘油10〜20mg加入葡萄糖250ml静滴,滴速为0.5〜1.0ug/(kg•;min),疗程5〜7do1.3观察项目监测患者治疗前后
3、血压的变化,心率、血压恢复正常的时间,观察患者呼吸困难改善情况、肺部❷音消失或明显减少的时间以及平均住院时间等。1.4统计学方法所有数据采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数据用均数土标准差(x土s)表示,组间分析采用t检验。2结果对照组治疗前心率为(110.4±22.8)次/min,治疗后为(99.5±12.3)次/min;治疗组治疗前心率为(111.3±21.2)次/min,治疗后为(85.2±11.5)次/min。统计结果表明,对照组治疗前后心率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组治疗前后心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4、P<0.05);治疗后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全部患者心率恢复正常,治疗组较对照组效果更明显。对照组的血压恢复正常或下降30%的时间为(3.01±1.05)h,治疗组则为(2.21±0.99)h。对照组的肺部❷音消失或减少时间为(4.02±1.32)h,治疗组为(2.99±0.96)ho对照组的呼吸困难缓解时间为(4.98±1.51)h,治疗组为(3.62±1.41)h。可见治疗组的临床症状及体征的改善与对照组比较具有明显的优越性(P<0.05)o对照组的平均住院时间为(14.22±2.21)d,治疗组的平均住院时间为
5、(9.65±1.36)d,治疗组的住院时间明显少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讨论硝酸甘油用于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已有接近半个世纪的历史,主要作用是扩张小静脉等容量血管,减少回心血量,降低心脏负荷,对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是有效的,但常反射性地使心率增快、呼吸加速[4,5]o本文统计分析结果显示,对照组与治疗组治疗前后的心率变化差异都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与治疗组之间心率变化的对比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乌拉地尔具有突触后膜B-受体的阻滞作用,在降压的同时,不产生反射性心率增快。与国内有关报道相符合[6]。乌
6、拉地尔为毗噪类似物,是一种新型的a-受体阻滞剂,主要通过3个方面的机制实现血管扩张作用:(1)阻断突触后al-肾上腺素能受体。(2)兴奋突触前a2-肾上腺素能受体,抑制去甲肾上腺素的释放。(3)兴奋中枢神经系统的a2-肾上腺素能受体,其结果是血管扩张,尤其对动脉血管扩张作用略强于静脉[7]。据文献报道,使用乌拉地尔可使患者的血流动力学状况得到改善,即周围血管阻力、左室舒张末压、肺动脉压、肺毛细血管楔压明显下降,而心脏排血指数增加,临床症状和体征均得到改善。本研究中治疗组肺部❷音消失或明显减少的时间及呼吸困难缓解的时间与对照组相比均差异显著(P
7、〈0.05)。患者的平均住院时间也相对减少,同时对血压的控制也比较满意,一般对心、脑、肾等主要脏器的血流量无明显影响,可防止血压过低引起重要脏器的灌注不良。综上所述,乌拉地尔治疗高血压性心脏病合并心力衰竭中可以有效的降低血压,改善心功能及预后,临床疗效确切,安全性较好。参考文献[1]刘华玲.高血压心脏病的疗效观察.医药论坛杂志,2008,29(9):81-83.[2]庞慧,宫海滨,张居洋,等.高血压心脏病患者血浆超敏C反应蛋白的变化.中华全科医学,2008,6(12):1220-1221.[3]牛向东•高血压性心脏病合并冠心病的心电图诊断.插
8、床和实验医学毒志,2008,7(7):153.[4]庞慧,宫海滨,黄文利,等.高血压性心脏病患者血浆脂联素水平的变化.中国临床实用医学,2010,4(1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