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5292312
大小:344.55 KB
页数:5页
时间:2017-12-07
《从符号的角度分析韩非对《老子》的解读》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第34卷第5期衡阳师范学院学报No.5Vo1.342013年10月JournalofHengyangNormalUniversityOct.2013从符号的角度分析韩非对《老子》的解读文玲(衡阳师范学院中文系,湖南衡阳421002)摘要:韩非巧妙利用了汉语多义的特性,有意混淆道德与利得、态势与权势、正义与适宜等概念。一方面利用老子的宇宙之道贬低仁学现实主义的人世之道;另一方面,对“道”进行为我所用的阐释,将理作为道的说明依据,以形名之计使得法、术成为遵循宇宙之道的大法,使法、术、势成为法家的三驾马车
2、。关键词:理;名;法术;势中图分类号:B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313(2013)05—0080—05汉字语义具有多义性,即一个汉字可以指称一组意义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先也”。老子总结了“道”上互有关联而内容上相异的对象,汉语意指方式的特点是的境界:“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为天下溪,常德不突出该字在语境中的核心意义,但却可以不同程度地衍生离,复归于婴儿。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为天下式,若干相关的边缘意义,从而形成一种综括性集合体。因此,常德不忒,复归于无极。知其荣,守
3、其辱,为天下谷。为同一个字在不同的语境中意义不同,读者必须从文本整体天下谷,常德乃足,复归于朴。朴散则为器,圣人用之,环境中把握相关字词的意义,试图用一个确定的意义解读则为官长,故大制不割。”因而,老子并非不知道雄、不同文本只会导致阐释的混乱。韩非正是利用汉语的这一荣、白的功用,老子总结了世俗的功用之学,只有欲得故特性,通过重新解释道、德、义、礼等词,使得老学成为纵,欲进故退,以虚避实,才能取胜。所以称“道常无为法家的理论支撑,同时又对老学进行功利主义的活学活用,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万物将白化,,
4、[1391。老子的“道”将老学的人生观无为论转换为法家的权术观无为论。采取是实现积极入世的迂回之策,以“不与人争”的姿态实现虚实策略,以其出世无为的修辞学掩护其人世有为的计“与人大争”的人生哲学。谋学。韩非巧妙利用了“道”刚柔相济、虚实相接、阴阳相《老子》的“道”强调自然主义的力势观,以达到无为交的特性,将之转化为统治者的统治之术。“道者,万物之而无不为的最高境界。“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始,是非之纪也。是以明君守始以知万物之源,治纪以知然”。。老子认为道是世界的本源,支配自然和人事,自善败
5、之端”。韩非认为“道”,是万物的本原,是非的准则。然和人的行为必须效法道这一最高力势。老子的“道”有圣明的君主通过把握这个本原了解万物的由来,研究这个效实现了强弱、大小、有无、阴阳的转化。如“万物负阴准则以认识事情成败的原因。统治者通过“道”的虚静使而抱阳。⋯⋯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无有人于无自己变得神秘莫测,韩非认为做君子的原则在于不能让臣间”1¨“”。表面阴柔,实则阳坚。表里不一,使前者驾驭后下看出自己的心意。因为君主表现自己的意图,臣子就会者,以后者掩护前者,充分玩弄虚实真伪策略。即“当
6、其极力伪装自己的观点;君主表现出自己的爱好,臣子就会无,有器之用”_1]27。“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Ⅲ。《老精心粉饰自己的言行。因此,君主要遵循“道”保持虚静子》称“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无为的态度,如此才能让臣子表现出自己的本真之情,以故几于道”l】。。在老子看来,水的品性近乎道,因为水具便隐蔽地观察臣下的过失,以此实现“明君无为于上,群有不争的表象,处于众人厌恶的最低处,却实现了“天下臣竦惧乎下”。收稿日期:2O13一O9一O1基金项目:衡阳师范学院博士基金项目“中国道家
7、文化对罗兰·巴特文学符号学的借鉴意义”作者简介:文玲(1981一),女,湖南衡阳人,博士,讲师,从事文艺基础理论研究。8O韩非认为理确定了事物才能得到说明。理有存亡、生一、“道”的说明依据:理死、盛衰,不能称为恒常。只有那个与天地的开辟一起产君主的无为并非无所作为,“夫物者有所宜,材者有所生,到天地消散而仍然不死亡衰败的才叫做恒常。恒常,施,各处其宜,故上无为”。事物有它适宜的用处,才能有就是无所变化,没确定的理,便无法说明。韩非以此解释它施展的地方,各自处在适当的位置上,君主才能无为而“道之可道,
8、非常道也”。老子的“道”并非没有常理,也治。要使得物者有宜,必须知道事理。在《解老》篇中,不依附于理。老子的“道”乃“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韩非用“理”重新阐述老子之“道”: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1【6。道者,万物之所然也,万理之所稽也。理者,成可见,“道”先于万物,并不需要通过万物的理得到说明,物之文也;道者,万物之所以成也。故曰:道,理之相反,道是万物的始源。“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者也。物有理,不可以相薄。物有理,不可以相薄,万物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