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52892961
大小:277.50 KB
页数:58页
时间:2020-04-14
《文言文备考策略.ppt》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PPT专区-天天文库。
文言文备考策略 2007----2009福建省高考文言文试题回眸2007年文章是明代高启的《书博鸡者事》(节选)选择题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守自负年德,易之易:看不起B.若诚丈夫,不能为使君一奋臂耶诚:果真C.至豪民第门,捽使跪,数之曰数:责备D.今姑贷汝贷:借给【答案】D 2007----2009福建省高考文言文试题回眸6.下列各组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博鸡者遨于市/师不必贤于弟子B.为民诬太守者视此/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C.豪民气尽,以额叩地/以其无礼与晋,且贰于楚也D.博鸡者因告众曰/相如因持璧却立【答案】D 2007----2009福建省高考文言文试题回眸7.下列对原文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搏鸡者一向游手好闲,不务正业,使性好斗,所以乡里侠者都瞧不起他。B.袁州路长官施政,多有利民之举措,因此受到百姓的爱戴;然而他也因年龄大、品德好而自负,以至遭人陷害。C.臧使者因为袁守的一句话,而不惜滥用权力,以报私怨,实属狠毒暴横之人。D.搏鸡者能够成名,是因为他见义勇为,既惩治了豪民,又为袁守申冤,并使臧使者被黜。【答案】A 2007----2009福建省高考文言文试题回眸句子翻译(材料来自《孟子》)①夫子若有不豫色然。(3分)译:您似乎有不快乐的样子。②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4分)译:如果想治理天下(或“使天下太平”),在当今的社会里,除了我还能有谁呢? 2007----2009福建省高考文言文试题回眸2008年文章是选自《晏子春秋》选择题3.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子何绝我之暴也暴:暴躁B.士者诎乎不知已诎:屈从C.请鬻于世鬻:卖D.免人于厄厄:困境 2007----2009福建省高考文言文试题回眸4.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①因载而与之俱归②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B.①吾乃今目睹而赎之②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C.①而申乎知已②胡为乎遑遑欲何之D.①故君子不以功轻人之身②秦亦不以城予赵 2007----2009福建省高考文言文试题回眸5.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晏子前往晋国,在途中遇到了越石父,替他赎身,可见晏子善于识别人才,爱护人才。B.越石父认为晏子对自己失礼,仍把他当奴仆,十分生气,说明他态度偏激,心胸狭窄。C.晏子听了越石父的一番话后,深感愧疚,就以嘉礼相待,这使越石父颇受感动。D.君子认为,晏子能远离世俗的偏见,礼贤下士,不居功自傲,这样就可以保全功德了。 2007----2009福建省高考文言文试题回眸句子翻译(材料来处《论语》)①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惟我与尔有是夫!(3分)译文:.任用我,我就推行自己的主张;不任用我,我就退隐。只有我和你能够做到这样吧! ②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3分)译文:.(如果)能施展自己的抱负,(就)和天下百姓一起实行自己的抱负;(如果)不能实现自己的志向,(就)走自己的路。 2007----2009福建省高考文言文试题回眸2009年高考文章是明代归有光的《张自新传》选择题2.对下列的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自新随口而应,若素了者 了:明白,了解B.不知贫贱之为戚也 戚:忧愁C.县吏怪其意气 怪:责怪D.见其面斥人过 面:当面答案:C 2007----2009福建省高考文言文试题回眸3.下面对文章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童年丧父的张自新没有因母亲的看法而放弃学习,坚持耕读,啸歌古人,幽然自得。B.张自新对吴中子弟的亵语戏笑不以为意,也不理解,所以无法与他们交流。C.作者对张自新的坎坷经历和怀才不遇深有感慨,痛惜他的病故,写了这篇传。D.文中选取张自新读书敏慧,耕读奉母等几件事来塑造人物,选材典型,形象饱满。答案:D句 2007----2009福建省高考文言文试题回眸句子翻译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1)且鸿宁以衣食忧吾母耶?(5分)译文: 况且我怎么能因为衣食问题让我母亲担忧呢?(2)自新辄诣县自代,而匿其兄他所(4分)译文:自新就前往县衙代替哥哥(受责罚),而把他哥哥藏在别的地方。 一.近三年福建高考文言文试题基本分析 (一)题型的设置请看表一:200720082009客观题3题(9分)3题(9分)2题(6分)主观题(翻译题)2题(7分)2题(6分)2题(9分) (二)文言实词的考查 表二:200720082009客观题易、诚、数、贷暴、诎、鬻、厄了、戚、怪、面主观题(翻译题)豫、舍、欲行、藏、由、独忧、诣、代、匿 近三年的我省考查的实词有20多个。从表二中看,三年中有12个实词出现在客观选择题中,有10以上个出现在主观题的翻译题中。大部分实词是课文中学过的词,与中学课本知识有直接联系,有的出自教材。如“豫、忧、诚、易、舍、诣、匿”等。考查一词多义的词如“易、数、贷、暴、戚、”等,考查词类活用的词有“忧、怪、面”,“忧”是使动用法,“怪”是意动用法,“面”是名词作状语等。 文言文,言是基础,有言才有文,过好词汇关是学好文言文的关键。纵观近三年我省对实词的考查,命题人紧紧把握住了高考语文《考试大纲》对本考点的要求:“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理解(B)这一层面上。但要注意“常见”和“在文中的含义”的理解。“常见文言实词”,是指在运用中出现频率比较高的实词。文言实词绝大部分具有多义性,“在文中的含义”,是指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要求考生能在特定的语境中加以判定。 在高考试卷的命题上,命题人往往比较青睐三类词语:1、有文化味的、有生命力的词语。这些词语随着语言的演变而保留在现代汉语词汇特别是成语中,今天仍广泛使用。如2008年第3小题“子何绝我之暴也”中“暴”字,“突然”之意,现代汉语中就有“暴风骤雨”的成语。2009年第3小题“自新随口而应,若素了者”中的“了”,现代汉语就有“了然于心”“一目了然”等成语。 2、古今含义差别大而学生容易弄错的词语。如2007年第5小题中“至豪民第门,捽使跪,数之曰”中“数”为“责备”之意,而现代汉语中鲜有此意。还有如“贷”“豫”等,在现代汉语中古意少用,学生往往会按现代汉语的意思去理解。3、有特殊用法的词语。如2009年第3小题中“县吏怪其意气”项中“怪”在此处应是形容词意动用法,可解释为“以……为怪”或“为……而感到怪异/奇怪”,“见其面斥人过”中的“面”解释为“当面”这是名词作状语。这些特殊的用法,2009新高考尤为明显。 对于实词,一篇文言文,在没字典的情况下,我们要如何读懂,最为有效的方法当然是推断,也就是利用学生积累的学过的相关知识,结合上下文的语境限制对词义的推断。这种推断能力的培养对学生学好文言文很有作用,我们必须要引导学生往这方面去努力。 常见的几种方法1、语法推断法。即考查该实词在句中充当什么成分,确定其词性,从而推断其意义。如2009年“见其面斥人过”中的“面”它用在动词“斥”前,名词是不能用在动词前的,那它就活用了,是名词做状语,根据前文的意思解释“当面”是正确的。2、句法推断法。古人行文,好用整齐的句式,如排比、并列、对偶结构等。其中位置对称的词语一般词性相同而意义相同相近或相反,这样就可以由已知的词性和词义推测未知的词性词义。如2008年广东卷中“周穷振乏,家无余财”一句,“穷、乏”意思相近,可以推知“周、振”意思相近。“周”有“周济”之意,所以推断出“振”也有“救济”之意 3、语境推断法。一个词一般有多个义项,然而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它的义项只有一个,因此,我们要善于将实词放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根据上下文推断词义。2008年福建卷中“子何绝我之暴也“一句,如脱离上下文语境,“暴”译为“暴躁”也可讲通,但我们结合上下文“至舍,不辞而入,越石父怒而请绝”这一语境知道,越石父因为晏子没有以礼待己,怒而请绝,晏子感到非常突然,才有此问的。再联系我们熟知的“暴病、暴富”,可见此处“暴”为“突然”之意。 4、联想推断法。试题中出现而一些实词,想想在哪篇课文中出现过,可联系课文对应文句进行迁移。比如说“豫”的意思,我们就可以联想到课文《伶官传序》有名句“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中的“豫”就有“快乐”之意。另外可以从一些成语中的相关词语进行推断,因为一些成语保留了很多词语的古义,这也是一种很好的方法。如“不知贫贱之为戚也”中“戚”字,可以联想成语“休戚与共”中“戚”的意思。由此我们可以想到在文言文教学中,利用成语进行文言文词义的教学,既让学生积累了实词,又能让学生掌握一定量的成语,可以说是一举两得。 5、字形推断法。汉字本是表意性质的,从字形可以推知字义。虽历经演变,这表意的功能毕竟没有完全丧失,就是理解词义的已知条件之一。如“君径造袁所寓之法华寺”一句中“造”的意义。“造”的义符为“辶”,联系下文“袁所寓之法华寺”,不难推测与处所关联的词义应是“到”、“去”的意思,“造”的其它意义“制造”、“成就”显然与文意义不符。又如《念奴娇·赤壁怀古》中“樯橹灰飞烟灭”,“橹”是常见字,是木制的船具,“樯”是冷字,但“樯”从木,与“橹”联合成词,可知“樯”也是木制的船具,联系本句,便可以局部代整体推出“樯橹”是战船。又如《谭嗣同》一文说谭“至七月,乃扶病入觐,奏对称旨”。“觐”字较生僻,但从这个学的构成大体可以“猜”出与“见”有关,加上其他语境因素,可判断这是去“见皇上”。 (三)文言虚词表三:200720082009客观题于、为、以、因之、而、乎、以主观题(翻译题)然、其之、则、其且、以、而、所、其 复习虚词的方法:1、对这18个虚词进行归类,形成知识系统,方便学生掌握其基本意义和用法。比如“之”的用法,可以归为作动、作助词、作代词三类,作助词又可分为三类,作结构助词、作语气助词,作语气助词又可分为宾语提前的标志,主谓之间舒缓语气,凑足音节作用。这样让知识形成系统,学生就容易记熟。 复习虚词的方法2、结合典型例句来识记该文言虚词在句中的意义,这些典型的例句从学过的课文中选,然后让学生依据用法背熟例句,每天几个句子,积少成多,这样在考试中如果碰到这样的虚词,自然而然地就会联想到这个词的基本用法,这种做法不难,毕竟量不是很大,只要抓落实,一定会有成效。3、了解一些推断虚词意义和用法的方法技巧,像推断实词一样也不失为是一种方法。 (三)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B。此考点分为两个部分。一是“理解文中的句子”,要求是能够根据语境读懂、领会每一文句的具体含义,并能对该句从内容和表达等方面做出相关分析。正确理解文中句子,就要抓住句中的关键词语,特别是多义实词、重点虚词、相关句式以及修辞手法,并且要把握某些句子的特殊含义。另一方面是“翻译文中的句子”,要求将文言句子转换成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范的白话文,要做到语义准确,文从字顺,规范明了。 考纲中“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要求“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指的是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句、成分省略句以及词类活用。这些句式仍然是考生复习备考的重点之一。近三年的我省试卷对本考点的考查,2007年、2008年是在文化经典中体现,2009年改为在文言文材料中选两个句子体现,三年中,句式的特点,词类的活用,2009年特别明显,尽管只有两个句子,但每个句子的知识点增加了。我们不烦作些分析: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1)且鸿宁以衣食忧吾母耶?(5分)译文: 况且我怎么能因为衣食问题让我母亲担忧呢?且”“宁……耶”“以”“忧”为得分点,“且”译为“况且”,“宁……耶”译为“怎么能……呢”或“难道能……吗”,“以”译为“因为”,“忧”在此处为使动用法,译为“使……担忧”“让……担忧”。重点考查了虚词的意义和用法、词类活用、句子的语气和文言文的固定结构四个点。。 (2)自新辄诣县自代,而匿其兄他所(4分)译文:自新就前往县衙代替哥哥(受责罚),而把他哥哥藏在别的地方。“诣”“代”“匿”及省略句式为得分点,“诣”译为“前往”,“代”译为“代替”,“匿”译为“藏匿”或“把……藏”。同时,此句中有两处省略,一是承前省略,“自代”后应该要补出宾语“兄受搒掠”;“而匿其兄他所”省略了介词“于”,补充完整应为“而匿其兄于他所”。 由此可见,09年高考从实词到虚词,从词类的活用到句式甚至句子的语气都考到,考查面较广,这是我省从自主命题以来最全面的一次考查,这两个句子翻译学生的得分情况如何,根据市教科所反馈:此题共9分,平均得分4.66,得分率43%,第(1)小题(5分)平均得分2.95,得分率59%。第(2)小题(4分)平均分1.71,得分率43%。本题的得分率在全卷中是最低的,多数学生没有把“以”字译出,也没有译出“宁……耶”的反问语气;“自代”、“他所”这些短语的翻译不准确。这两个句子其实也并不是说特难,而得分率却这样低,可见,在文言文句子的翻译能力上确实有待于进一步的提高,在复习中它应该是一个重点,也是一个增分点。 学生翻译能力差的原因:一是文言文基础知识掌握不牢,所以我们在复习中,无论是复习旧课,还是模拟训练,我们都要对其中的文言知识作认真的梳理和归纳,对常见的文言句式类型、词类活用现象和古今异义词等要熟练掌握,努力使自己文言文的知识“地基”厚实些。二是不懂得利用语境去推断。其实,同理解实词是一样的,句子的理解推断也十分重要,也就是在全文中理解句子。整体把握全文,注意作者的基本观点和情感倾向,做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三是语言的表达能力差,与写作能力有很大关系.所以要强化翻译训练,多训练语感,在翻译的实践中提高翻译能力. 翻译文言文句子的方法(一)随文释义推断如上海卷文言翻译题:(杨氏言曰:“县令,诚主也;)虽然,岁满则罢去,非若吏人、百姓然。(吏人、百姓,邑人也,坟墓存焉,宜相与致死以守其邑,忍失其身而为贼之人耶?”) 这是兵临城下时,县令的妻子杨氏动员吏人、百姓同县令一起守城说的一段话。“岁满则罢去”的意思只有联系上下文推断才能破解。“非若吏人、百姓然”,是说县令的情况同当地的官吏、百姓不一样,“坟墓存焉”,是说当地人因祖坟在而不应弃城逃跑,其中“存”与“去”的意思正相对。由此可以推断,杨氏是说作为政府委派到该县任职的县令的情形与地方官吏、百姓相反,“岁满则罢去”应译为“任职期满就可以离开了”。 翻译文言文句子的方法(二)句子结构推断翻译时,我们常常会遇到知道要翻译的词有几个意思,但又不能确定的情况。而句子的语法结构是解释词语的重要依据,可以制约并确定词语的意义。考查“词类活用”,同样一个词,活用与否,意义有别。如果从语法入手,就能由结构分析发现活用的词,进而推断其意义。因此翻译常常需要对该词所在的句子作语法分析。 如全国卷Ⅰ文言翻译题:兄为君则君之,己为君则兄之可也。“君之”“兄之”,“君”“兄”如果用名词义去解,根本讲不通。由句子的结构分析可知,它们都同“之”构成了动宾关系,已活用为动词了,“君之”应译为“用国君之礼待他”,“兄之”应译为“用兄长之礼待他”。 翻译文言文句子的方法(三)同义互解推断 同样的意思,在一段文字中的不同地方用不同的语句来表达,这“不同的语句”之间就构成了“同义互解”的关系。利用这种关系,译句中一些疑难词句的意思就能顺利推断出来。 如湖南卷文言翻译题:(公坚不回,鞫愈急,二子服。)然吏民犹疑其不胜而自诬。 此句翻译的难点是对“诬”的理解。与上文比读,发现“诬”同“服”构成同义关系,而在审讯时犯人的“服”,应是“认罪”,因此可推断“诬”也应译为“认罪”。 翻译文言文句子的方法(四)对文互解推断 “对文”指文言文中结构相同或相近的语句,由于“对文”处在相同的句法结构中,它们的词性相同,词义通常也具有相同或相反的关系。据此我们就可以从已知去推断未知。 如天津卷文言翻译题:(夫爱人者,人亦从而爱之);利人者,人亦从而利之;(恶人者,人亦从而恶之;害人者,人亦从而害之)。要翻译的句子同上下文都构成对文关系,上文中“爱人、爱之”,下文中“恶人、恶之”“害人、害之”都是动宾结构,可以推知“利人、利之”也应是动宾结构,名词“利”已活用为动词,整个句子应译为“做对别人有利之事的人,别人也跟着做对他有利的事”。 文言翻译翻译口诀文言翻译,遵其顺序。诵读全文,浏览大体。句不离段,词不脱句。难解句子,斟酌损益。详审语境,探究语气。省略词语,适当补齐。遇有倒装,调整语序。官名人名,不必翻译。常见虚词,因句而异。实词活用,随文解意。增删留变,合情合理。如无标点,特征断句。对照原文,力求直译。委婉修辞,酌情意译。 (四)分析综合题近三年的我省高考卷对考生阅读文言文分析综合能力的考查只设1小题,共分3分,题型相对稳定,为客观选择题。全都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和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这一知识点。高考语文《考试大纲》对本考点的要求都是:①筛选文中的信息②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③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第一考点“筛选文中的信息”已连续三年未考,在今年的《考试说明》中有这样的题型示例,省质检时又取消了这一题,考第二第三考点。明年会怎考,到时我们再看《考试说明》。但至少这样的题型我们依然要训练。 “筛选信息”要求考生在理解词句、读懂原文的基础上,把握文中主要信息,根据测试要求对文本信息进行比较分析,对接整合。这首题难度不大,只要学会排除法,基本能做对。而“归纳”“概括”是文言文阅读能力检测的难点,它要求全面准确地把握文章的内容并对文章中所记人物、所述事物或所论道理进行综合分析、判断,进而推理概括。近三年此题始终不变,说明这种考法考查面较广,可以科学地考查学生阅读文言文的综合能力.2009年我省这道题是这样的: 四)分析综合题3.下面对文章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童年丧父的张自新没有因母亲的看法而放弃学习,坚持耕读,啸歌古人,幽然自得。B.张自新对吴中子弟的亵语戏笑不以为意,也不理解,所以无法与他们交流。C.作者对张自新的坎坷经历和怀才不遇深有感慨,痛惜他的病故,写了这篇传。D.文中选取张自新读书敏慧,耕读奉母等几件事来塑造人物,选材典型,形象饱满。从今年来看,A、B选项是对文章内容与中心的概括,C项考的是文章写作的目的的理解。D项考的是写作特点的的鉴赏,这种选项在前两年是不曾见到的。也就是说我们不单要把握内容而且要把握文章的写作特点。 从选材来看,近三年,我省高考卷文言阅读材料仍是以史传文为主,07年选的是《书博鸡者事》,08年选的是《晏子春秋》,09年选的是《张自新传·[明]归有光》。但全国不少省市已经打破了史传文一统天下的局面,发展到了多种文体并存的“多元模式”(如诸子散文,赠序,书序,游记文言小说,笔记小品等),这对考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无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复习备考要予以足够重视。而且2005年也考过《送天台陈庭学序》就属于赠序。不同的文体有不同的特点,题目的命制会受这些特点的制约;这些特点具体体现的地方,就是题目最可能的“采点”,这就要求我们落实不同文体的文言阅读训练,比较不同文体的特征,以不变应万变。 应试的基本技巧1、整体解读文章(1)知人。知人,就是要掌握文中所写之人。具体地说,文章写了几个人,主要人物是谁,次要人物有几个,人物之间的关系如何,作者对他们的评价是什么,对这些都要一一搞清楚。(2)明事。事件是史传文的主体。明事,就是要弄清楚作者围绕主要人物写了几件事。如果只写一件事,就要分析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如果是写几件事,就要了解事件的先后顺序,事件之间是什么关系。弄清这些问题,就是把握住了文章的主要内容。(3)辨理。所谓辨理,就是要分析作者借助所叙之事,对人物作出怎样的评价,说明了什么道理。这其实就是分析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所谓“理”有的是作者明说的,即作者通过议论表现自己的观点态度;有的借人物之口表达作者的看法,更多的却是在叙事之中透露的,这就需要“辨理”。 应试的基本技巧2、倒吃甘蔗 层层划读所谓“倒读法”,就是借助于题面来阅读,以帮助理解阅读材料的内容。这是一种辅助方法。当我们做文言文试题的时候,可以先阅读信息筛选题和文意分析概括题这两个题目,利用其中的信息来帮助我们读懂文章。先说筛选信息的试题。筛选信息的试题,在题干中都规定了筛选信息所围绕的中心。这“中心”往往是阅读材料内容的中心,或人物性格的主要特征。譬如2003年全国卷第13题题干说:“分别表明裴矩‘佞于隋’和‘忠于唐’的一组是”,这“佞于隋”和“忠于唐”是裴矩性格的两个侧面,也是司马光发议论所凭借的事实。抓住题干所规定的这些筛选信息的“中心”,再去读文章,就能帮助我们准确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 再说分析和概括文章的试题。这类试题的四个选项的排列顺序与阅读材料的行文顺序是大致一致的。更重要的是这样的题目一般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而这“不正确的一项”并非全错,而是大部分正确,只是个别小地方与原文不一致,因此这四个选项可以成为再读文章时的“导引”,可以帮助我们进一步理解文章各部分之间的关系,从而加深对文意的理解。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倒读法”的运用。从内容上看,近几年的高考文言文试题,大多为“一人多事”型,即选文围绕主人公的思想性格特点展开记叙,叙述其生平简历和突出事迹。文章结构一般可以概括为:人——简历——性格特点——事件①——事件②——事件③——事件④……所谓“层层划读”,就是在每读完一个事件(或人物)片断时,在文章中用铅笔以竖线划出,这样做的目的,一是有利于读懂原文意思,理清文章脉络;二是即使对原文中的内容读不懂,但也可以知道这个事件发生在这个时间、这个地点,是和这个人之间的事,达到“故事没读懂,但题做对了”的效果。 应试的基本技巧3、熟悉一些设错方法。这些方法有:(1)张冠李戴。把几件事的经过混在一起,把彼一时的事安放在此一时的事上;把这一人的事安放在另一人的事上。把这一事的原因和另一个毫不相关的结果联系在一起。(2)节外生枝。这是指原文无此意,而选项中平添了内容。(3)文意相反。选项中的所表达的意思与原文意思相反。(4)望文生义。以字词的今义解释文词的古义。 07年高考题7.下列对原文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搏鸡者一向游手好闲,不务正业,使性好斗,所以乡里侠者都瞧不起他。B.袁州路长官施政,多有利民之举措,因此受到百姓的爱戴;然而他也因年龄大、品德好而自负,以至遭人陷害。C.臧使者因为袁守的一句话,而不惜滥用权力,以报私怨,实属狠毒暴横之人。D.搏鸡者能够成名,是因为他见义勇为,既惩治了豪民,又为袁守申冤,并使臧使者被黜。【答案】A(“任气好斗,诸为里侠者皆下之”对下之的理解属望文生义,不理解词义造成的。 08年高考题5.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晏子前往晋国,在途中遇到了越石父,替他赎身,可见晏子善于识别人才,爱护人才。B.越石父认为晏子对自己失礼,仍把他当奴仆,十分生气,说明他态度偏激,心胸狭窄。C.晏子听了越石父的一番话后,深感愧疚,就以嘉礼相待,这使越石父颇受感动。D.君子认为,晏子能远离世俗的偏见,礼贤下士,不居功自散,这样就可以保全功德了。B项无中生有,原文中并无“说明他态度偏激,心胸狭窄”的信息。 09年高考题3.下面对文章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童年丧父的张自新没有因母亲的看法而放弃学习,坚持耕读,啸歌古人,幽然自得。B.张自新对吴中子弟的亵语戏笑不以为意,也不理解,所以无法与他们交流。C.作者对张自新的坎坷经历和怀才不遇深有感慨,痛惜他的病故,写了这篇传。D.文中选取张自新读书敏慧,耕读奉母等几件事来塑造人物,选材典型,形象饱满。B项中的“无法与他们交流”与原文中的“与之语,不答”在意思上不相同,从文意上看,“不答”是“不想回答、理睬”或“不愿回答、理睬”,而不是无法与他们交流,也属望文生义。 二、从2007到2009年的我省高考卷来看文言文阅读的命题规律1、常见的实词和虚词依然是考查的重点2、选材范围会进一步扩大。3、特殊句式和词类活用,文言文的一些固定结构还会强化。4、句子翻译覆盖面大,取材于材料中语句,多以直译为主,多考查多义词、古今异义词、特殊句式、词类活用等。5、题型稳定,不会有变化。 三、2010年我省文言文命题的大体展望三、2010年我省文言文命题的大体展望我们展望2010年福建高考文言文阅读,无论题型如何变化,从考查内容上看,大体还是脱不了“言”与“文”这两个方面。所谓“言”,是指文言文的词汇知识、特殊句式和习惯用法等;所谓“文”,则是指对涉及文段内容方面诸要素的理解。所以我们在备考时要注意:1、文言文阅读的选材方面,注意多样性,人物传记、各类优秀散文(如历史散文)议论性的文章要兼顾。2、命题方面,突出能力。3、内容方面,主要考查古今汉语易混淆的字词;考查归纳要点、概括中心思想、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作者的观点态度和写作上的一些突出特点。文言翻译注重不同的句式和用法: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4、考查形式是两个选择题,两道翻译题 四、复习基本策略(一)立足课文,夯实基础首先,从必修语文课本中和选修课本中精选十几篇重要的文言文,其中可包括规范的人物传记类如《鸿门宴》《廉颇蔺相如列传》和各类优秀散文如《赤壁赋》《六国论》等,针对这些文章,在复习文言文模块时,在晨读课上。让学生诵读,要求读准字音、句读,体会情感。其次,让学生参照课下注释来翻译课文,也可以让学生用现代汉语大声朗读。译文要求做到信、达、雅。然后课下时间,让学生自己动手归纳总结每一课的重点通假字、一词多义词、古今异义词、活用的词、重点虚词、特殊文言句式、关键句子,尽量做细,整理到积累本上。老师在检查时也可稍加点拨和拓展。 比如归纳《过秦论》中“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的“兵”字有兵器的意思,教师就可以补充“兵”的其他义项,最好以课文为例,如《廉颇蔺相如列传》“得选兵八万人”士兵、军队;“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战争等义项。最后,可将《考纲》规定的120个常见文言实词用法,18个常见虚词用法印成资料发给学生,也可将高中语文所有的通假字、古今异义词、文言句式,以及古文中常见的官职人物常用词语印发给学生,让学生有一个整体的系统地把握。 (二)拓展阅读,提高能力在夯实课文的基础上,文言文的拓展阅读尤为重要,二轮复习贯穿始终的其实是一个“题”字,选题,做题,批题、讲题,循环往复。选题时,我觉得应根据所教学生的实际情况(学情)和高考考查的重难点(考情)来决定量和难易度。而今年是我省实施素质教育的第二年,考题难度应该与09年持平,甚至还有可能降低,因为文言文阅读试题在09我省高考语文试题中不属偏易题,所以我们在选择文言文阅读材料时要注意题的难易度,可以训练时应注意有一定梯度。1、初级阶段 精选10篇近年来我省和其他省市的高考题,并附上详细注解印发给学生,让学生自己读,分析,做到每个词都落实到位,明确高考考察的重难点。 2、提高阶段 再精选10篇课外我们教师收集的高考模拟题,附上重要实词注解印发给学生,让学生在注解和工具书的帮助下,疏通文段,仍然做到每个词都落实到位。3、飞跃阶段 精选10篇课外文言文印发给学生,但无任何注释,让学生独立翻译文章,并找出其中重点实词、虚词以及文言特殊句式。当然,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具体操作时可根据复习的时间和学生实际情况来决定各阶段文言文的数量和难度。也可以和其它模块穿插进行。相信通过这3个阶段的训练,考生文言文阅读能力一定会有所提高。 (三)抓住考纲,落实考点《考试说明》出台后,文言文复习我们就可以“以练代讲”。以《考试说明》为基准,让学生通过练题来吃透考点。然后结合考情和学情,进一步强化。具体做法:1、利用好晨读时间和每节课课前的几分钟,让学生重点识记和回顾课本和积累本上的文言知识。2、在课上,按文言文版块作为重点,进行做题训练,自制学案,穿插进行实、虚词的补充训练。这样做到每节课上文言文做题——讲解——文言实词、虚词的积累巩固。3、在课下,坚持每天一小练,训练中加入实词的一词多义和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的训练,从而进一步巩固,让天天练与小专题练有机结合。 4、做好阶段测试,复习一个阶段后,对学生掌握的情况进行测试,教师结合考点自己命题,针对课本,针对学生,针对教学,考题包括:实词虚词、特殊句式以及词类活用和文言语段阅读训练。总之,考查的要点要与考点相对应,能够体现知识的迁移和能力的转化。这样测试后,能进一步了解学生这段时间的掌握情况,从而找出相应的对策进一步强化。5、精选一些故事性哲理强的精典文言文短文,每天翻译一篇,让学生依据语境作翻译训练,强化翻译能力的提高。 谢谢福建省明溪第一中学陈聚峰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举报原因
联系方式
详细说明
内容无法转码请点击此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