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沙拉嗪联合益生菌治疗炎症性肠病临床疗效观察.doc

美沙拉嗪联合益生菌治疗炎症性肠病临床疗效观察.doc

ID:52874952

大小:68.00 KB

页数:5页

时间:2020-03-31

美沙拉嗪联合益生菌治疗炎症性肠病临床疗效观察.doc_第1页
美沙拉嗪联合益生菌治疗炎症性肠病临床疗效观察.doc_第2页
美沙拉嗪联合益生菌治疗炎症性肠病临床疗效观察.doc_第3页
美沙拉嗪联合益生菌治疗炎症性肠病临床疗效观察.doc_第4页
美沙拉嗪联合益生菌治疗炎症性肠病临床疗效观察.doc_第5页
资源描述:

《美沙拉嗪联合益生菌治疗炎症性肠病临床疗效观察.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美沙拉嗪联合益生菌治疗炎症性肠病临床疗效观察摘要:目的观察美沙拉嗪联合益生菌治疗炎症性肠病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3年1月〜2014年12月我院收治的56例炎症性肠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抽签法分为对照组(「28)和实验组(n二28),对照组采用美沙拉嗪治疗,实验组在此基础上联合益生菌治疗,对两组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情况进行比较。结果实验组总有效率为96.4%(27/28),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0.7%(3/28),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7.9%(19/28),不良反应发生率为42.9%(12/28),两组总有效率、不良反应发生率进行比

2、较,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o结论美沙拉嗪联合益生菌治疗炎症性肠病临床疗效确切,安全性高。关键词:美沙拉;炎症性肠病;嗪益生菌炎症性肠病是非特异性慢性炎症性疾病之中的一种,具体包括克罗恩病和溃疡性结肠炎等,腹痛、腹泻以及粘液脓血便等是患者的主要临床表现。此种疾病的发病机制和具体病因,根据相关研究结果分析与患者免疫、家族遗传以及饮食筹因素密切相关[1]。本文选取我院收治的56例炎症性肠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观察美沙拉嗪联合益生菌的治疗效果,现作如下报道。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2013年1月〜2014年12月

3、我院收治的56例炎症性肠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患者32例,女性患者24例,患者年龄17-69岁,平均年龄(43.5±2.5)岁;其中克罗恩病12例,溃疡性结肠炎44例。对比两组患者的基本信息(性别、年龄)和疾病类型,斧异并不明显,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进行比较。1.2方法两组患者入院示,均立即给予常规性抗炎治疗措施,在此基础上,两组分别采用如下方法治疗。1.2.1对照组治疗方法对照组采用美沙拉嗪(国药准字1119980148,葵花药业集团佳木斯鹿灵制药有限公司)治疗,具体服用方法:餐前口服,l.Og/次,3次/d

4、,4w为1疗程。1.2.2实验组治疗方法实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益生菌治疗,具体服用方法:美沙拉嗪同对照组组,0.42g/次益生菌,3次/d,治疗总时间同对照组。两组患者在接受治疗的过程中,禁止服用海鲜或其他辛辣刺激性食物。对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进行观察记录。1.3疗效评价标准显效:治疗后,所有炎症性肠病临床症状全部消失,黏膜恢复至正常情况;有效:治疗后,所有炎症性肠病临床症状大部分消失,黏膜出现假息肉或者仍有轻度炎症情况;无效:治疗后,所有炎症性肠病临床症状未见缓解,甚至不断加重。总有效率为显效率和有效率之和⑵。对两组患

5、者治疗过程中表现出来的腹泻、皮疹、纳差、恶心等不良反应进行观察,并做好数据统计。1・4统计学方法应用SPSS20.0软件对本组研究得到的数据统计处理,以百分率(%)表示组间计数资料,行%2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结果2.1比较两组临床疗效实验组显效19例(67.9%).有效8例(2&6%)、无效]例(3.6%),对照组显效13例(46.4%)、有效6例(21.4%)、无效9例(32.1%),实验组总有效率96.4%(27/28)明显高于对照组总有效率67.9%(19/28),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6、o2.2比较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实验组腹泻、恶心、皮疹各1例,无纳差患者,对照组纳差4例,腹泻、恶心各3例,皮疹2例,实验组不良反应发生率10.7%(3/28)显著低于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42.9%(12/28),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3讨论炎症性肠病的病因,临床方而还未明确,但已经确定其是非特异性慢性炎症性疾病。根据相关学者研究证实,炎症性结肠病与环境变异、感染以及患者自身免疫、家族遗传等存在密切关联。因为炎症性肠病属于复发率较高的慢性自身免疫系统,所以,需选择一种安全可靠,行Z有效的治疗药物[3]。5-氨基水杨酸

7、是美沙拉嗪的主要成分,其对白三烯、血小板活动因子以及前列腺索等导致的激发结肠黏膜炎症介质合成具有良好的抑制作用,可有效抑制炎症发生、发展。炎症性肠病采用美沙拉嗪治疗,虽然其可在一定程度上控制炎症反应继续发展,但患者容易出现恶心、呕吐。纳差、腹泻等不良反应,整体耐受性不佳[4]。很多研究结果证明肠道菌群失衡是导致多种疾病不断发生的主要原因。陈新等人的临床实验结果显示[5],炎症性肠病患者的肠道内部均表现岀菌群失衡的情况,只是严重程度不同,这充分表明肠道菌群失衡是导致炎症性肠病发病机制的主要影响因索之一。肠道菌群一旦发生改变,就会影

8、响抗原刺激,增强肠讎通透性,另外,黏膜免疫系统以及肠上皮细胞代谢都会受到不同稈度的影响,最终导致肠道出现炎性反应。机体肠道免疫系统受损可能是导致菌群失衡的因索之一,也可能与患者过多应用各种类型的抗生素相关。肠道内菌群失衡滞后导致乳酸杆菌、双歧杆菌的数量不断减少,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