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5065908
大小:72.01 KB
页数:3页
时间:2018-11-18
《益生菌联合美沙拉嗪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效果观察》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益生菌联合美沙拉嗪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效果观讷河市人民医院黑龙江省161300摘要:目的观察益生菌联合美沙拉嗪治疗溃疡性结肠炎(UC)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我院消化内科2012年1月-2013年1月收治的轻中度UC患者90例,按照随机数字法将其分为联合组和对照组,每组45例,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对照组采用美沙拉嗪进行治疗,联合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应用益生菌进行治疗,8周后,比较两组临床症状积分、临床疗效以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联合组有效率显著的高于对照组(93.33%VS8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治疗后临床症状积分显著低于对照组
2、治疗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在治疗期间均无严重不良反应发生。结论益牛.菌联合美沙拉嗪治疗轻中度UC可以取得比较理想的临床治疗效果,且安全性较好,值得临床广泛推广应用。关键词:益生菌;美沙拉嗪;溃疡性结肠炎;临床效果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colitis,UC)属于一种不明病因的肠道慢性非特异性炎症性疾病,病变主要位于结肠、直肠黏膜以及直肠黏膜下层,呈连续弥漫性分布,患者主要以持续性、反复发作的腹泻,呈黏液脓血便或血便,腹痛以及里急后重等为主要的临床表现,病情迁延、易复发、难治愈甚至有癌变的倾向[1]。木次我们采用益生菌联合美沙拉嗪
3、治疗了45例轻中度UC患者,取得了比较理想的临床治疗效果,现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择我院消化内科2012年1月-2013年1月收治的轻中度UC患者90例,按照随机数字法将其分为联合组和对照组,每组45例,所有患者均符合2007年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济南会议中有关UC的诊断标准。其中联合组男29例,女16例;平均年龄(52.4±7.2)岁;平均病程(4.2±1.9)年。对照组男27例,女18例;平均年龄(51.8±6.4)岁;平均病程(4.3&plUSmn;1.6)年。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以及病程等一般资料方面
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能够进行比较分析。1.2治疗方法两组患者均采用常规的抗炎、营养支持等对症疗法进行治疗。对照组采用口服美沙拉嗪肠溶片进行治疗,l.Og/次,每6h服用1次。联合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应用益生菌进行治疗,420mg/次,每8h服用1次。两组均治疗8周。1.3观察指标1.3.1临床疗效评价标准①经过治疗,患者的临床症状、体征完全消失,大便常规检查无异常,结肠镜检查结果显示溃疡消失,粘膜大致恢复正常为显效;②经过治疗,患者的临床症状、体征完全消失,大便常规检查正常,结肠镜检査结果显示粘膜尚冇轻度炎症或形成假总闪为冇效;③经过治疗,患者
5、的临床症状、体征无明显的改善,大便常规检查以及结肠镜检查仍然未恢复正常为无效。13.2治疗前后临床症状积分评价标准根据治疗前后患者的人便次数(1-2次/d为0分,每日3次为1分,每日4-5次为2分,每日超过6次为3分)、血便(大便无潜血为0分,少量为1分,明显血便为2分,大便以血为主为3分)、大便性状(成形便为0分,软便为1分,糊状便为2分,稀水样便为3分)、腹痛(以无、轻度、中度、中度分别记为0-3分)、里急后重以及腹胀(无为0分,有为1分)进行评价。1.4统计学处理对所冇的数据均采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进行组间比
6、较分析,当P<0.05时可以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结果2.1两组治疗效果比较如表1所示,联合组奋效率显著的高于对照组(93.33%VS8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3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在治疗期间,联合组发生1例头晕,1例恶心;对照组发生1例上腹不适。两组患者均未经过治疗自行缓解,对后续治疗无影响。3讨论研究发现,在UC急性期和缓解期患者的大便中的厌氧菌的数量明显的减少,而恢复期时人便中乳酸杆菌以及双歧杆菌数量虽然明显的增加,但仍较正常人少,提示肠道菌群可能参与UC的发病[2]。益生菌是一种三联活菌的肠溶胶囊,包括长型双歧杆菌
7、、嗜乳酸杆菌以及粪肠球菌,可以与肠黏膜上皮结合,有效的防止致病菌的定植和入侵;与致病菌竞争性的粘附肠黏膜上皮细胞,在黏膜的表面形成保护膜;抑制病原体的生长并可以使得肠道抗炎细胞因子的产生明显的增加[3]。美沙拉嗪为5-氨基水杨酸的控释剂型,可以在肠道缓慢的释放,与柳氮磺毗啶的治疗作用相似,而无磺胺基所导致的各种副作用[4】。本次我们采用益生菌联合美沙拉嗪的方法治疗了45例轻中度UC患者,研究结果显示,联合组有效率显著的高于对照组(93.33%VS80.00%);联合组治疗后临床症状积分显著低于对照组治疗后(P<0.05);II两组患者在治疗期间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