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精品]血清CRP-IL-6-CD64在小儿感染性疾病中的检测意义.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血清CRP-IL-6-CD64在小儿感染性疾病中的检测意义血清CRPTL-6CD64在小儿感染性疾病中的检测意义摘要:目的探讨血清CRP、IL-6、CD64在小儿感染性疾病中的检测意义。方法将2013年2月〜2014年2月儿科患儿99例,分成三组:无感染组、一般感染组和严重感染组,将其血清CRP、TL-6.CD64的检测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CD64的敏感度和特异度最高,分别为8&2%和89.5%;IL-6的敏感度为75.3%,特异度为80.6%;CRP的敏感度为68.1%,特异度为69.7%o结论当细菌感染时CD64的敏感度和
2、特异度最高,更优越于CRP和TI厂6的检测,可作为小儿感染性疾病早期诊断的金标准。关键词:小儿感染;CRP;IL-6;CD64;检测意义CRP是一种急性时相蛋片,在外界因素刺激下炎性细胞浸润,白细胞释放的源性递质刺激肝细胞加速合成CRP,急性创伤和感染时血液浓度急剧升高,炎症反应控制后迅速下降[1,2]oII厂6是一种炎症细胞因子,当机体感染脓毒症候,体内的内毒素、干扰素刺激内皮细胞、单核细胞及口噬细胞,使其释放分泌TL-6,启动炎症反应[3]。但IL-6在感染刺激后早期达到高峰,在循环屮消失很快。CD64属免疫球蛋白超家族的成员,
3、正常情况下在外周血中性粒细胞表面低水平表达。当受到细菌细胞壁的脂多糖和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Y干扰素等刺激时,CD64在屮性粒细胞表而大量表达[4]。在小儿感染性疾病中,单凭血常规检查很难及时做出判断,为进一步提高小儿的早期诊断,探求更敏感可靠的方法,我们对99例我院患儿进行三种水平测定结果的比较分析。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我院儿科2013年2月‘、2014年2月住院患儿99例。1.2方法将99例患儿分三组,对其血清CRP、IL-6、CD64水平检测结果进行比较分析。CRP和TI厂6均采用贝克曼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CRP^6mg
4、/L为阳性,IL-6^23ng/L为阳性;CD4采用贝克曼流式细胞仪检测,CD4M2587分子数/细胞为阳性。1.3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比较采用x2检验。2结果2.1三组血清水平测定结果比较:三组间CRP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0.10,P<0.05);三组间IL-6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3.21,P<0.05);三组间CD64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二47.19,P<0.05)o见表1。1.2三组血清水平测定结果在诊断小儿感染性疾病屮的敏感性和特异性。CRP以26mg/L为阳性,对小儿感染的敏感度为68.1%,
5、特异度为69.7%;IL-6以^23ng/L为阳性,对小儿感染的敏感度为75.3%,特异度为80.6%;CD4以22587分子数/细胞为阳性,对小儿感染的敏感度为88.2%,特异度为89.5%。见表2。3讨论CRP是非特异性炎性指标,除细菌感染外,在创伤、手术、应激、肿瘤及非细菌感染性疾病均可增高,而且急性吋相蛋口在体内受影响因素较多,可用来诊断急性感染性疾病,但对重度感染性疾病的诊断特异性敏感度较低。儿-6是一种炎性因子,在感染后3h达到高峰,以后逐渐在循环中消失,且其他非感染因素也可导致IL-6升高[5]o以上数据可见其敏感度和
6、特异度一般。CD64属免疫球蛋口超家族的成员,是一个高亲和力的受体,CD64的表达在急性感染后24h内大量表达,其敏感性和特异性很高,且非感染性炎症反应和病毒感染均不可能引起CD64的高度表达[6]。本研究也证实CD64有很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是一种敏感的细菌感染标志物。综上所述,血清CRP、IL-6、CD64三种水平检测,均在小儿感染性疾病的诊断中起着重要的作用,通过比较,以CD64的敏感性和特异性最高。因此在临床实践中,儿科医生应结合患儿的症状,合理的检测各种早期指标。参考文献:[1]袁宝军•健康成人血清中C反应蛋口的分布[J]
7、•临床检验杂志,2005,23(3):236-237.[2]叶章强.C反应蛋口检测儿童急性感染性疾病探讨[J]・安徽职业卫生学院学报,2008,7(1):38.[3]李真玉,柴艳芬,胡志东,等•血清降钙素原、C-反应蛋口和IL-6、IL-10对脓毒症预后意义[J]・岭南急诊医学杂志,2010,15(1):10.[4]许文芳.CD64、CRP在重症细菌感染屮的诊断价值[J]•检验医学,2011,26(2):127-129.[5]OkayamaY,KirshaumAS,MetcalfeDD.Expressionofafunctional
8、high-affinityIgGreceptor,FcgammaRI,onhumanmastcellsup-regulationbyIFN-gamma[J]・JImmunol,2000,164(8):4332-4339.[6]郝玲,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