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苏教版九年级下册孟子二张.pptx

语文苏教版九年级下册孟子二张.pptx

ID:52757712

大小:1010.04 KB

页数:9页

时间:2020-03-04

语文苏教版九年级下册孟子二张.pptx_第1页
语文苏教版九年级下册孟子二张.pptx_第2页
语文苏教版九年级下册孟子二张.pptx_第3页
语文苏教版九年级下册孟子二张.pptx_第4页
语文苏教版九年级下册孟子二张.pptx_第5页
资源描述:

《语文苏教版九年级下册孟子二张.pptx》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文言文归类之诸子百家刘悦诸子百家:《论语》12章(2012)《孟子》三则2016默写《列子》一则2016默写《庄子》一则《礼记》一则2015默写写景抒情类《三峡》《小石潭记》(2011)《《记承天寺夜游》《湖心亭看雪》写景言志类:《岳阳楼记》《醉翁亭记》《桃花源记》《答谢中书书》托物言志类:《爱莲说》2015默写《陋室铭》(2015+诫子书)《马说》(2013)写人记事类:《送东阳马生序》(2010)《《出师表》(2014)《邹忌讽齐王纳谏》《《曹刿论战》2016默写《河中石兽》作品作者学派文眼写作思路写法主题《庄子》一则北冥有鱼节选自《庄子·逍遥游》。庄子,名周,主张“天人合一”和“清

2、静无为”,与道家始祖老子并称为“老庄”。《庄子》是战国中期思想家庄周和他的门人以及后学者所著。道家万物皆受条件限制追求精神自由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人仰视天空——难辨正色鹏俯视下界——苍茫无边一是在想象中夸张,如在想象鲲、鹏形象时,极尽想象夸张之能事,造成浩大的声势和广阔的意境。二是在想象中进行对比,极写鲲、鹏之大,与之相呼应的,作者又举出了野马、尘埃等“小”的形象,以大小对立来阐述物皆有所待的道理。三是在想象中寄寓了自己的情感。作者如此醉心于“逍遥”境界的想象和创造,并将这种想象具体化、形象化,实则是蕴含了自己对理想的热烈追求。通过鲲鹏变化和鹏飞南冥两个故事,说明

3、万物都是有所凭借的,自由是相对的,但要追求精神世界的绝对自由。作品作者学派文眼写作思路写法主题《列子》一则伯牙善鼓琴节选自《列子汤问》,题目是编者加的。列子,名御寇,终生致力于道德学问,隐居郑国四十年,不求名利,清静修道。道家知音本文是如何围绕“知音”安排结构的?1、“知音”是贯穿全文的线索,“知音”表现在“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全文围绕这句话逐步展开。2、“知音”起承上启下的作用,“知音”表现在“伯牙所念,种子期必得之”,作者以这句话承接上下文。3、由对“知音”的感慨(子之听夫志,想象犹吾心也。吾于何逃声哉?)抒发了作者对知音的渴求,突出文章主旨。1、比喻的修辞,化无形为有形。2、

4、运用语言描写,以对话形式表现人物形象,3、结构紧凑,以“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总领全文,再通过具体的情景围绕“善”字一一铺陈,读来一气呵成。讲述了春秋时期俞伯牙和钟子期“高山流水遇知音”的动人故事,表达了其心意相通的深厚情感,阐述了知音难觅的道理。作品作者学派文眼写作思路写法主题《列子》一则伯牙善鼓琴节选自《列子汤问》,题目是编者加的。列子,名御寇,终生致力于道德学问,隐居郑国四十年,不求名利,清静修道。道家知音本文是如何围绕“知音”安排结构的?1、“知音”是贯穿全文的线索,“知音”表现在“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全文围绕这句话逐步展开。2、“知音”起承上启下的作用,“知音”表现在“

5、伯牙所念,种子期必得之”,作者以这句话承接上下文。3、由对“知音”的感慨(子之听夫志,想象犹吾心也。吾于何逃声哉?)抒发了作者对知音的渴求,突出文章主旨。1、比喻的修辞,化无形为有形。2、运用语言描写,以对话形式表现人物形象,3、结构紧凑,以“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总领全文,再通过具体的情景围绕“善”字一一铺陈,读来一气呵成。讲述了春秋时期俞伯牙和钟子期“高山流水遇知音”的动人故事,表达了其心意相通的深厚情感,阐述了知音难觅的道理。作品作者学派文眼写作思路写法主题《论语》十二章孔子,春秋末思想家教育家,名丘,字仲尼。思想核心是“仁”。其一生重要言行,经弟子和再传弟子整理编成《论语》。儒

6、家1、学习方法(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2、学习态度(知之者)3、个人修养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作品作者学派文眼写作思路写法主题《孟子》三则鱼我所欲也《孟子》为孟子及其门人所做,主要记录孟子言行及观点。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人,孔子之孙的再传弟子,被称为“亚圣”儒家舍生取义(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第一段:为人应舍生取义第一层:提出中心论点。第二层:舍生取义的道理。第三层:正反对比,论述“义”重于“生”。第四层:舍生取义是人的本心,贤者勿丧。第二段:舍义以利就是丧失本心。第一层:正面举例,证明“义”之存在。第二层:反面举例,揭示“见利忘义

7、”。第三层:对比论证,揭示见利忘义就是丧失本心,再次证明本文论点:舍生取义。1、采用比喻论证、对比论证、举例论证等多种方法,使文章具有说服力。2、运用排比、对偶的修辞,充满气势。3、语言通俗易懂。以鱼和熊掌不可得兼的生活常理为喻,提出生和义不能兼顾的情况下应舍生取义。接着用“一箪食一豆羹”之处每个人都有本心,那些义上有亏之人是丧失了本心。最后警醒人们,本心的丧失是一个渐变的过程,人应该时刻反省自己。作品作者学派文眼写作思路写法主题富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