胸痹地病因病机及其证治述略.pdf

胸痹地病因病机及其证治述略.pdf

ID:52532769

大小:65.66 KB

页数:2页

时间:2020-03-28

胸痹地病因病机及其证治述略.pdf_第1页
胸痹地病因病机及其证治述略.pdf_第2页
资源描述:

《胸痹地病因病机及其证治述略.pdf》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184·JournalofPracticalTraditionalChineselnternalMedicine2002,Vol.16,No.4胸痹的病因病机及其证治述略李幼勋王德华(四川省威远县人民医院,四川威远642450)关键词:胸痹病;补气法治疗中图分类号:R256.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7813(2002)04-0184-02胸痹为目前极为常见多发的一种疾病,相当于现代医学代。心肾气虚,水邪泛滥,水饮凌心射肺,可出现咳喘,肢肿的冠心病、心绞痛、心肌梗塞等范畴。历代医家对

2、本病治疗等并发症,无不因心气亏虚所致。多采用先治其标、后顾其本。祛邪治标以宣痹通阳,泄浊豁心气不足的基本病理表现为胸痹病的共性,由于致病原痰。扶正固本常温阳滋阴益肾。目前大都以活血化瘀治疗因和个体差异不同,在临床上将胸痹分为心气不足、气虚血本病。上述各法治疗胸痹,固然可行,然而大多偏于治标未瘀、气虚痰阻、气阴两虚四大类型,分述如下:能固本,因而显效不著。《寿世保元》中明确指出“:盖气者血心气不足症见胸部隐痛,心悸短气,自汗肢冷,倦怠乏之帅也,气行则血行,气止则血止⋯⋯夫气有一息之不运,则力,甚则

3、喘促,面色白光白,舌质淡,脉虚无力或结代。心气虚血有一息之不行。”由此可见,气在人体中处于主导地位,具衰胸阳不运,心脉痹阻,故见胸部隐痛。心气不足鼓动无力,有决定作用。心气不足导致瘀血停滞为胸痹的主要病理变血脉不得充盈,则心悸短气,脉虚无力。气虚阳弱不能固摄化,故补益心气提高整体功能在胸痹的治疗中就特别重要肌表,故自汗出。阳虚不能温煦肢体,故肢冷不温,脉气不相了。因此,笔者认为:治疗胸痹当以补益心气治其本,活血化连续,所以脉来结代。心之气血不能上荣于面,则面色白光白,瘀豁痰治其标,日久由气损及阴

4、,导致气阴两虚者,又当以益舌质淡。气滋阴为治。气虚血瘀症见胸部刺痛,固定不移,入夜尤甚,心悸气1心气不足是胸痹病发生的重要病理基础短,倦怠懒言,舌紫暗,脉细涩或结代。心气亏损,推动无力,心气不足是胸痹发生的病理基础这一论点,早在清代医血行瘀滞,络脉不通,故胸部刺痛。血脉凝滞,则痛有定处。家喻嘉言就有了精辟论述“:胸痹心痛,然总因阳虚,故阴得血属阴,夜也属阴,故入夜痛甚。瘀血阻塞,心失所养,故心乘之。”素体虚弱,心气不足或过度劳累,精气耗伤;忧思伤悸不宁。心气亏虚,则短气,倦怠懒言。舌质紫暗为瘀血

5、内脾,脾虚气结,津液不输,遂聚而成痰;郁怒伤肝、肝郁气滞,停之候。脉细涩为气虚血瘀之症。气郁化火,灼津成痰,气滞痰阻血运不畅,脉络不利;饮食过气虚痰阻症见胸闷如窒而痛、痛引肩背,心悸短气,喘饱,则中焦受阻,气机升降失调,心脉失畅有碍上奉于心,心促,疲倦懒言,肢体沉重,体胖,舌质淡,苔白滑,脉虚滑或沉失所养,致心气亏虚,气虚不运,心脉不通;年迈体虚,肾气渐迟等。衰,如肾阳虚衰,则不能鼓舞五脏之阳,致心阴亏耗。心气不心气不足胸阳失展,痰浊痹阻,故胸闷如窒而痛。脉足,心阴内耗,均可使血脉不利,心脉痹阻

6、发生胸痹。络阻滞,故痛引肩背。气机痹阻不畅,故见喘促。心气不足,综上所述,笔者认为无论是素体虚弱、劳逸过度或情志心脉失养,故心悸短气。气虚则疲倦懒言。痰浊困脾,脾失失调,或是饮食不节,年迈体虚,但追本溯源,病本仍在心。建运,故体胖,肢体沉重。舌质淡,苔白滑,脉虚滑或沉迟均心气的推动是血液循行的基本动力,因而心气盛衰直接影响为气虚痰阻之症。血液运行,心气足则血脉畅通,精力旺盛、营养丰富,面色红气阴两虚症见胸闷隐痛,时作时止,心悸气短,倦怠懒润有泽。如心气亏虚、血脉不利或运行逆乱、心血痹阻、不通言,

7、面色少华,头晕目眩,遇劳则甚,舌质偏红或有齿印,脉细则痛而形成胸痹。《金匮要略》中指出“:胸痹而痛,所以然弱无力或结代。胸痹日久,导致气阴两虚,气虚则无力行血,者,责其极虚故也”。阴虚则脉络不利,均可使血行不畅,气血瘀滞,而见胸闷隐2补益心气是治疗胸痹病的基本大法痛,时作时止。心脉失养,则心悸。心气虚,则气短,倦怠懒从临床看,心气不足的症候无不贯穿于胸痹的自始自言,面色少华。阴虚阳亢,故头晕目眩,虚不耐劳,遇劳则甚,终。心气不足,阴邪闭阻,胸背之气痹而不通,故胸背痛而短舌偏红或有齿印,脉细弱无力

8、或结代均为气阴两虚之症。气;胸背之气痹而不通,影响肺气不能肃降,则喘息咳唾。故胸痹可见心气不足贯穿于病程的始终。故治疗胸痹“非以“喘息咳唾胸背痛,短气。”作为诊断胸痹的重要依据。《医发散可解,非沉寒可清。”重点在图本,图本则在补虚,补虚重宗金鉴》谓:短气症候消失作为治愈本病的标准。以症候逐在补益心气。余在临床上以王肯堂所著《证治准绳》养心汤渐减轻为显效。说明气虚与胸痹的发生和预后关系非常密为主方,就是针对胸痹病的病机来选用的。人参、黄芪、炙甘切,胸痹的后期气虚症候更为突出,常因心气不足出现多方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