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分析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的临床特点及其预后相关因素探究.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分析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的临床特点及其预后相关因素探究【摘耍】目的探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的临床特征及其预后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122例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的临床特征,并结合患者随访的资料,对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预后的影响因素进行了详细的分析。结果122例患者中,在治疗结束之后完全缓解(CR)52例(42.6%),部分缓解(PR)46例(37.7%),稳定(SD)11例(9.0%),病情进展(卩D)13例(10.7%)o低危组5年的生存率为61.9%,低中危组为44.3%,高中危组为20.2%,高危组为9.2%,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结论对于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而言,影响其预后独立因素主要包括患者年龄、临床分期以及近期疗效,对于结外侵犯病例在治疗方面应选择化疗与放疗方法。【关键词】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临床特点;预后;相关因素D0I:10.14163/j.cnki.11-5547/r.2016.11.057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是一种常见的疾病,发病儿率较高,临床的表现比较多样,会呈一定的侵袭性[1]。因此,为了更好地了解和掌握这一疾病,本院系统地回顾分析收治的122例弥漫大13细胞淋巴瘤患者的全部诊疗资料,以便于对该疾病临床特征及预后因素进行探讨。现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本次研究选取本院20
3、08年12月〜2010年12月收治的122例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为临床对象,其中男63例,女59例。这些患者都经过组织病理学检查以及免疫组织化学检查,且确诊为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疾病。全部患者均进行治疗过程随访,随访的时间为12~84个月,其中失访的患者有3例,失访的几率为2.5%o1.2方法①研究过程主要分析的临床因素包括:性别、年龄、临床的分期、体力状况(卩S)、结外病灶的个数、B细胞的症状、化疗的周期数、治疗的策略、近期的疗效以及血清乳酸脱氢酶(LDH)与血沉状况[2]。②本院对发病实际情况及疾病主要侵犯部位进行总结。③本院对患者生存性进行分析,另外,对患者5年生存
4、率及患者中位生存期进行分析。④本院对影响疾病预后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包括单因索与多因素。⑤按照国际预后指数进行计分,并对危险因素进行分层分析。大多数患者均接受了4个周期以上的联合化疗,方案以CH0P.R-CH0P为主,也包括EPOCH.R-EPOCH等方案,部分患者行放疗以及用自体造血干细胞进行移植治疗。以1979年WHO的实体瘤疗效标准对近期治疗效果进行判定,按照淋巴瘤国际预后指数(IPI)计分标准对患者进行危险度分层。1.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对研究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土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X
5、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2结果122例患者中,在治疗结束之后完全缓解(CR)52例(42.6%),部分缓解(PR)46例(37.7%),稳定(SD)11例(9.0%),病情进展(PD)13例(10.7%)o危险度分层:低危组48例(39.3%),低中危组30例(24.6%),高中危组28例(23.0%),高危组16例(13.l%)o患者5年的生存率已经达到了41.3%o其中经过单因素的分析结果显示,患者的年龄、临床的分期、血清等对患者的生存率有显著的影响,而R性别、化疗的周期数、B细胞的症状、血沉的情况对生存率没有显著的影响。经过多因素的分析显示,患者
6、的年龄、临床的分期、近期的疗效是较为独立的影响因素,按照IPI计分进行分层,低危组的5年的生存率为61.9%,低中危组为44.3%,高中危组为20.2%,高危组为9.2%,其中位的生存期分别是99、65、34和15个月,四组患者的生存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的意义(P0.05)o3讨论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的主要发生人群为屮老年人,其中男性患者多于女性,其发病中位年龄大约为70岁,淋巴结部位为该疾病最先发生位置,并且容易侵犯患者淋巴结外的器官和组织[3-5]o相关资料分析显示,该病高峰年龄在65岁左右,JL男性患者与女性患者相比明显较多,基本上能够对患者身体内任何组织进行侵犯,主耍
7、表现为淋巴结侵犯,大约有1/3患者的颈部位置会有淋巴结肿大症状发生,40%以上患者的腹腔位置会出现淋巴结侵犯症状,由于发病部位相对较隐蔽,所以,往往在巨大的肿物出现后或就医检查时才能够发现,2/3的患者会出现结外侵犯的症状。伴有结外侵犯患者中以胃肠道侵犯最为常见[6],其占31.0%左右,因此,要经常进行检查。本次研究的患者的中位生存期都在5年以上,有55.8%的患者就诊时已经是晚期,5年的生存率以及中位生存期都会显著降低,所以,要强调做早期诊断、做早期的治疗,建议患者在发病Z后及时治疗。参考文献[1]陈愉,赵彤,韩西群,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