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5200180
大小:30.5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7-12-06
《小学数学课堂提问的有效性》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如何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提问的有效性摘要:在数学教学中,问题情景的创设,要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创设生动的有助于学生主动学习的问题情景,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这样的课堂才能真正转化成以问题为中心,让学生主动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才能激活学生的思维。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课堂提问;有效性课堂提问是一种精彩的教学艺术,设计得好,应用得当,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开拓学生的学习思路,发掘学生的学习潜能,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创新精神,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都有积极的作用。如何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提问的有效性,
2、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处理好以下几个问题:一要准确把握课堂提问的时机和学生思考的时间研究表明:虽然一节课中提问次数没有确定,但准确把握好提问的时机却非常重要。何时提问,提问什么内容,教师课前一定要设计好。若能在恰当的时机和火候提问,能够起到非常好的效果;它能调动学生情绪、活跃课堂气氛、保证思维质量、提高教学效果等。研究中还发现,课堂提问的时机通常产生于下列情况:一是学生学习中有所知、有所感、意欲表达交流时;二是学生学习中有所疑、有所惑、意欲发问质疑时;三是学生学习情绪需激发、需调节、意欲表达倾诉时;四是促进学生自我认知、自我评价、信心倍增时。教师若能准确把握好以上的提问时机,课堂提问的有效
3、性将会大大提高。如:教师在教学《平行线》时,围绕教学目标设计了三个问题:在创设了“学生在纸上任意画出两条直线”的情境以后,教师提出的第一个问题是:“你们能根据两条直线的关系把自己画出来的图形分类吗?”稍作停顿,在学生分类之后引出平行线,教师接着提出第二个问题:“你们能用哪些方法来说明这两条直线互相平行?”在多数学生得出平行线概念之后,教师又让学生思考:“生活中哪些地方存在平行线?”……课堂教学中教师较好地把握了提问的时机,紧紧围绕着这三个问题,组织了相应的活动,且保证每个环节的活动有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去充分地探究和交流,促进了学生思维向纵深发展及课堂教学目标的有效达成。二以学生的认知结
4、构为基础,增强问题的适应性学生的认知结构是他们认识事物的基础。如果某个学生对教师提出的问题都不能问答时,他就会把提问看成是对自己的一种威胁,逐渐产生厌倦心理。反之,所提的问题没有难度,学生不作思考就会答出,那就失去了挑战性,降低了数学学习的魅力。因此,教师要善于通俗易懂的语言表述问题,调整问题的难度,以符合学生不同的水平。对基础较差的学生,可以先问关于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方面的问题,针对发展情况逐渐提高难度;而对基础较好的学生,可问一些需要运用高水平思维活动才能解决的问题。同时,同样一个问题内容可以有不同的表达方式来调节其回答范围的大小,根据问题的回答所要求的思维域限可以把问题分为宽问题
5、和窄问题。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适当调节问题的范围,使之适合学生的智力和能力,从而增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并乐于给出答案。三提问要有效地创设问题的情景新课标提出“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景中学习数学”。在数学教学中,问题情景的创设,要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创设生动的有助于学生主动学习的问题情景,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这样的课堂才能真正转化成以问题为中心,让学生主动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才能激活学生的思维。案例:《连加、连减》教师创设这样的情境:用媒体出示一块绿草地,草地上原来有5只小鸡,先跑来2只,
6、又跑来3只。师:谁能把草地上的小鸡只数的变化情况完整地说一说?依据小鸡只数的变化情况,谁还能提出一个数学问题?这个问题会用算式表示吗?再出示一副情景图,原来草地上有8只小鸡,第一次跑了2只,第二次又跑了2只。师:谁能把草地上的小鸡只数的变化情况完整地说一说?依据小鸡只数的变化情况,谁还能提出一个数学问题?这个问题会用算式表示吗?教师连续出示了两个具体的情景,目的是唤起学生学习连加、连减法的全过程,促使学生对学习方法进行迁移。这样,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出发,创设问题情境,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让学生提出有关连加、连减的数学问题,也充分激活学生的思维。四捕捉有效的生成资源“生成”是课程改革中使用
7、频率较高的一个词,追求互动生成的数学课堂已成为教师教学的追求。是不是课堂上学生提出一个教师意想不到的问题、说出一种标新立异的算法就算生成,这其实是对“生成”的一种片面理解,我们要以互动生成的新教学过程观来反观当前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发现教师对互动生成的理解是不同的。生成既有预料之内,也有意料之外。数学教学中的生成必须是学生经过认真思考后的结果方能理解为生成。没有思考而生成的内容都应视为无效的泡沫。的确,课堂上我们经常会遇到这样的尴尬:教师正要进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