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井观天》电子教案.doc

《坐井观天》电子教案.doc

ID:51589802

大小:56.07 KB

页数:5页

时间:2020-03-13

《坐井观天》电子教案.doc_第1页
《坐井观天》电子教案.doc_第2页
《坐井观天》电子教案.doc_第3页
《坐井观天》电子教案.doc_第4页
《坐井观天》电子教案.doc_第5页
资源描述:

《《坐井观天》电子教案.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_huoyejiaoan_首页_活页教案镇巴县中小学(幼儿园)课题13、坐井观天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认识“沿、际、信”三个生字,着重理解“坐井观天”、“大话”、“无边无际”等词的意思。2、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坐井观天”这个成语的比喻意思。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过程与方法通过抓文中的关键句子,讨论交流,理解课文,明白道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懂得学习、做事要开阔眼界,不能自以为是。教学重点课文四至七自然段青蛙和小鸟的对话。教学难点理解“坐井观天”的寓意。教学准备课件教学方法图文结合,讨论交流,朗读感悟(第课时,总第课时)_huoyej

2、iaoan_续页11_活页教案镇巴县中小学(幼儿园)教学活动组织流程修订与补充一、引入课题指名读《识字4》的成语。师:同学们,在识字4这篇课文里面我们学到了一个词——坐井观天,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坐井观天》这个有趣的故事。板书课题,学生齐读。二、讲读课文1.学习第一自然段。对照挂图,让学生说明青蛙和小鸟各自所处的位置。板书:井沿。讲解生字。井沿:井沿,就是井口的边沿。沿,读第二声,不要读成第四声。2.讲读第二、三自然段。(1)青蛙向小鸟提出了什么问题?(你从哪儿来呀?)(2)小鸟是怎么回答青蛙的?(我从天上来,飞了一百多里)(3)“一百多里”在这里说明

3、了什么?(一百多里是一段很长的路程,在这里说明小鸟飞了很远,天很大)(4)指导学生分角色朗读第二、三自然段。3.讲读第四、五自然段。(1)朗读第四、五自然段。(2)“说大话”是什么意思?(大话是指夸张的话)(3)青蛙为什么说小鸟“说大话”?(因为青蛙认为天只有井口那么大,根本没有一百多里,小鸟不可能飞那么远)板书:井口那么大(4)小鸟是怎么回答青蛙的?(你弄错了。天无边无际,大得很哪!)板书:无边无际(5)无边无际是什么意思?用来形容什么?(无边无际没有边际的意思。在这里用来形容天非常大)(6)指导学生分角色朗读第四、五自然段,注意“哪”的读音和语气

4、(“哪”作语气词,读轻声,不读第三声)(7)青蛙和小鸟为了一件什么事争论起来了?(为了天有多大的问题争论起来)4.讲读第六、七自然段。(1)青蛙为什么认为天不过井口那么大?(因为青蛙天天坐在井里,抬头看见的天只有井口那么大)(2)指导朗读“我不会弄错的。”(自信、肯定、自以为是的语气)(3)小鸟为什么笑了?(小鸟笑青蛙眼光太狭窄,只能看到井口那么大的一小片天,还自以为是,不承认自己的看法有错误)(4)小鸟为什么叫青蛙跳出井口来看一看呢?(因为青蛙跳出井口以后,眼界就会变得开阔,就会看到无边无际的天空,就不会再坚持自己原来的错误看法了)(5)指导朗读“

5、你是弄错了。”(其中的“是”字,表示了肯定的、勿容置疑的语气)(第课时,总第课时)5.小结:这篇课文是一则寓言,它通过青蛙和小鸟对天的大小的争论,告诉我们一个道理: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看问题,认识事物,站得要高,看得要全面,不然就会像青蛙那样犯了错误还自以为是。坐井观天,就是指青蛙坐在井里看天,把天看得只有井口那么大。以后,人们就用“坐井观天”这个成语来形容那些目光狭小、见识短浅,而又自以为是的人。三、课堂练习1.填空:青蛙坐在()看天,看到的天不过()那么大。小鸟站在()看天,看到的天()。2.以《青蛙跳出了井口》为题写几句话。_huoyejiao

6、an_续页2_活页教案镇巴县中小学(幼儿园)(第课时,总第课时)教学活动组织流程修订与补充板书设计教学反思与随笔审签人时间_huoyejiaoan_续页3_活页教案(第课时,总第课时)镇巴县中小学(幼儿园)导学案设计达成情况审阅意见审阅人:时间:(第课时,总第课时)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