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三百讲91-100讲).docx

论语三百讲91-100讲).docx

ID:51587339

大小:38.93 KB

页数:5页

时间:2020-03-13

论语三百讲91-100讲).docx_第1页
论语三百讲91-100讲).docx_第2页
论语三百讲91-100讲).docx_第3页
论语三百讲91-100讲).docx_第4页
论语三百讲91-100讲).docx_第5页
资源描述:

《论语三百讲91-100讲).docx》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论语三百讲》第91讲智者与仁者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论语·雍也第六》【译】孔子说,明智人欣赏流水,行仁的人欣赏高山;明智的人与物推移,行仁的人安稳厚重;明智的人常保喜乐,行仁的人得享天年。智者与仁者的区别:智者就是在任何状况下该怎么判断,该怎么做,他很快就可以做个选择,并且选择都正确。水是活泼流动、山是安稳厚重的,这跟智者保持一种开放,随时准备迎接挑战的心态是类似的。仁者比智者要更为再进一步,儒家强调的是最后都要达到仁者。智者是透过学习懂得怎么判断,它强调的是一种能力,这种能力是就方法上、手段

2、上、技巧上,去把什么事情做好的能力。仁者是代表目的,比如我生命的目的就是要成为仁者。智者能够快乐,而仁者不但能够快乐,还可以安享天年。所以仁者是一个更开阔的领域,更高层次的境界,要比智者要高。孟子把圣人分为四种:最清高的、最随和的、最负责的、合乎时宜的人。第92讲仁的挑战宰我问曰:“仁者虽告之曰:‘井有仁焉。’其从之也?”子曰:“何为其然也?君子可逝也,不可陷也;可欺也,不可罔也。”——《论语·雍也第六》【译】宰我请教说,行仁的人若是告诉他井里有“仁”可取,他是否跟着跳下去呢?孔子说,他怎么会这么做呢?对于一个君子来说,你可以让他过去,却不

3、能让他跳井,你可以欺骗他井里有“仁”可取,却不能诬赖他分辨不了道理。当人与人相处的时候,你要相信一个人,就要先了解这个人是谁,如果随便相信路边人的话,那是很冒险的事,恐怕让自己陷入困境。所以我们要懂得跟朋友来往是在什么情况下认识的,要判断他说的话是否都合理,否则的话我们好心人一再受骗之后,就对于人性向善这一面,失去了信心,这个损失的是自己。从儒家的思想里面可以延伸想到其他不同民族,在不同情况下的遭遇,要记得别人有他的恶意,或者有他的想法,那是他的事情。我们还是要保持真诚的心,对人性有基本的信念,绝不因为有任何状况的发生而改变。情况再怎么恶劣

4、,我们还是要有信心,否则损失的反而是我们自己。第93讲顺天做人子见南子,子路不说。夫子矢之曰:“予所否者,天厌之!天厌之!”——《论语·雍也第六》【译】孔子应邀与南子相见,子路对此很不高兴。孔子发誓说,我如果做得不对的话,让天来厌弃我吧,让天来厌弃我吧。天在古人心中至少两个特色:仁爱的,照顾百姓;公正的,奖善罚恶。整部《论语》里面,孔子发誓只有这一次,从发誓里面就可以看到一个人的信念,而孔子是相信天的。如果你相信天的话,代表你要实现这种既仁爱又公正的要求,不是说我信天信完就没事,信天之后你就要有具体的表现。孔子认为我按照礼仪的规定来做这些事

5、,此心光明,非常坦荡,你怎么能怪我呢。我被人利用,不能把责任怪在我身上,尤其是别人合乎礼仪的时候,再来利用你的话,你根本无法防备,所以利用我的人是有问题的,但是我被利用,你把责任怪我这里,好像不太公平。当然我们也知道一个聪明人连被利用的机会,都应该设法避免,只是孔子在这个时候不能够避免这个机会而已。第94讲立人达人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论语·雍也第六》【译】子贡说,如果有人普遍照顾百姓,又能确实济助众

6、人,这样如何呢?可以称得上行仁吗?孔子说,这样何止于行仁,一定要说的话,已经算是成圣了,连尧舜都会觉得难以做到了。所谓行仁,就是在自己想要安稳立足时,也帮助别人安稳立足,在自己想要进展通达时也帮助别人进展通达,能够从自己的情况来设想如何与人相处,可以说是行仁的方法了。儒家的思想是强调我们跟别人之间适当关系的实现,别人是包括天下人在内,只要我有办法,只要我有本事,我就尽量照顾更多的人,这个目的不是为了造福别人而已。目的是为了完成我对人性的要求,完善我自己的人性,因为我们一再强调人性向善,所以你只有向善的话,你这一生必须努力择善固执,才能够使向

7、善的人性得到完成。最后的目的就是《大学》所说的止于至善,这样就构成一个比较完整的系统。能够从自己的情况来设想如何与人相处,就是行仁的方法,能够设身处地替别人着想,把自己想成别人,把别人想成自己。也就是对自己要客观,对别人要主观。第95讲自我要求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论语·述而第七》【译】孔子说,传述而不创作,对古代文化既相信又爱好,我想自己很像我们的老彭吧。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论语•述而第七》【译】孔子说,默默存想所见所闻,认真学习而不厌烦,教导别人而不倦怠,这些事情我做到了

8、多少。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这三点是孔子自我要求的原则,希望能做到这三点。因为他是一个学者,他希望能够好好地教学生,自己不断地好好学,他最后说“何有于我哉”,就是不应该讲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