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粮食核心区农民增收长效机制问题研究.pdf

河南粮食核心区农民增收长效机制问题研究.pdf

ID:51505162

大小:344.58 KB

页数:4页

时间:2020-03-25

河南粮食核心区农民增收长效机制问题研究.pdf_第1页
河南粮食核心区农民增收长效机制问题研究.pdf_第2页
河南粮食核心区农民增收长效机制问题研究.pdf_第3页
河南粮食核心区农民增收长效机制问题研究.pdf_第4页
资源描述:

《河南粮食核心区农民增收长效机制问题研究.pdf》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第29卷第5期2010年10月农业科技管理ManagementofAgriculturalSciencPandTechnologyv01.29,No.50ct.2010文章编号:1001—8611(2m0)05—0029—03河南粮食核心区农民增收长效机制问题研究陈琼孙建军路燕(河南省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信息研究中心郑州450002)摘要:文章结合河南粮食核心区农民增收现状,在简要分析当前河南发展粮食生产与增加农民收入之间不协调因素的基础上,从完善粮价与农资价格管理机制、加大科技支撑、实行粮食产业化经营机制、建立农村劳

2、动力分流机制、加大财政资金投入、制定法律保障等方面提出构建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关键词:粮食核心区;农民增收;长效机制中图分类号:F304.8文献标识码:A河南省作为国家粮食核心产区和重要商晶粮基地,其稳定增加农民收入的主要渠道是粮食生产,而实现粮农增收又是增强粮食生产的动力,是提高粮食安全水平的重要保障。但由于种粮比较收益低,加之河南省虽是产粮大省但也是工业弱省、财政穷省,河南粮食核心区粮食稳定增产和农民持续增收的机制尚未形成。因此,建设河南粮食核心产区,既要强调粮食生产能力和产量的提高,更要实现建立农民收入持续稳定增

3、长的长效机制⋯。1’河南粮食核心区农民收入现状分析1.1农民收入状况河南省粮食生产核心区的布局是除豫西山区以外的所有地区,包括黄淮海平原、山前平原、南阳盆地,覆盖全省93个县。在全省93个粮食核心生产县中,有52个粮食核心县的农民人均纯收入低于全省平均水平,这52个县(市、区)的耕地面积占全省耕地面积的48%,但粮食产量却占全省粮食产量的57%,恰恰是全省粮食主产区中的核心主产区,在保证河南粮食稳产高产、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121。但在这52个县(市、区)中,农民人均纯收入低于2500元的行政村有8

4、945个,占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低于2500元行政村数量的68.26%(2008年),这一比率较7年前增加了8.53个百分点。河南省的这52个粮食生产核心县的农民收入水平与其他地区差距越来越大,2000年,这52个县(市、区)农民人均纯收人为1825.75元,占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1985.82元的91.9%,占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2253.40元的81.O%;2008年,农民人均纯收人为3835.31元,占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4454.24元的86.1%,占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4761.00元的80.6%(见图1)。8年问,这

5、些县(市、区)农民人均纯收入与全省及全国乎均水平的差距分别由160.07元、427.65元扩大到618.93元和925.69元『31。从图1可以更加清晰地看出,粮食核心生产县农民人均纯收入与全省、全国的农民人均纯收入存在差距扩大的趋势。i民5000≥4000萋3000墨2000磁1000搂0+全国+河南省+河南省52个县200020012002200320042005200620072008年份图1全国、河南省及河南省52个粮食主产县农民人均纯收入数据来源:《河南统计年鉴》、河南省扶贫开发办公室1.2制约河南粮食核心区

6、农民增收的主要因素1)粮食比较效益低,传统粮食种植的获益空间有限。河南粮食生产核心区农民增收的主要途径是种植小麦、玉米等粮食作物。由于种植业对土地、气候等外部条件具有很强的依赖性,人均土地占有量的多少、气候条件好坏和农产品价格水平高低直接关系种植业的收益【4】。根据《全国农产品成本收益资料汇收稿日期:2010--07--01作者简介:陈琼(1981一),女。学士,研究实习员,主要研究方向:农业经济与农村区域发展。·30·农业科技管理第29卷编》的数据显示,粮食与蔬菜效益比为1:4。虽然农民种粮效益低,但粮食收入又在农民

7、农业收入中占有较高比例,因此,农民收入总体偏低。2)粮食核心区的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化程度不高。粮食核心产区的龙头企业和合作组织带动力有限,多数农民仍处于非组织化的状态。在现有“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组织+农户”或“龙头企业+农户”模式中,多数没有建立起“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机制,一体化经营体制不够健全,存在诸多隐患,一旦遇到市场风险,这种合作关系就可能破裂。虽然全省专业合作组织增长迅速,但组织制度健全、运作正常、作用明显的合作组织寥寥无几,绝大部分名存实亡或不能正常运转。3)农村劳动力转移组织化程度不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

8、较低。近年来,随着农业科技的进步和城乡经济的发展,河南省农村劳动力中农业劳动力的比重逐年降低,农村劳动力转移率逐年递增,2006年,河南省2656.8万农村劳动力中已有63.1%的劳动力转向非农产业,参与城市建设。但转移劳动力中有组织和受过培训的仅占河南省劳动力转移总量的50.0%,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组织化程度较低,在一定程度上影响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