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51378422
大小:24.00 KB
页数:2页
时间:2020-03-22
《应有格物致知的精神.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学设计教学目标: 1、了解“格物致知”的真正含义及其对于学习科学知识的重要性,从整体上把握文章内容。 2、理解本文从正反两方面运用摆事实和讲道理相结合的论证方法。 3、结合自身学习实际,积极争取做一名注重实践、有开拓精神的人。教学重点: 1、理解作者观点,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2、学习“摆事实、讲道理”的论证方法。教学难点: 掌握本文的论证方法,正确理解“格物致知”的真正含义。一、导入课文 ( 举一个典型的高分低能的例子),分析造成高分低能的原因是什么呢?今天,我们就来共同学习丁肇中先生《应有格物致知
2、精神》这篇文章,或许,我们能从中找到答案。二、预习展示1、作者介绍。 丁肇中(1936-)美籍华裔物理学家。于1976年与里克特同获诺贝尔物理学奖。2、重点词语(1)生字:肇(zhào) 埋没(mò) 彷徨(páng huǎng)(2)理解词义。格物、致知、修身清谈、正心、齐家、袖手旁观、一帆风顺三、整体感知默读全文,理清本文的思路及作者提出的论点。四、精读课文,理解作者的观点。(1)《大学》里“格物致知”的含义是什么?作者所说的真正的格物致知的意义是什么?(2)传统的中国教育为中国教育不重视真正的“格”?传统的中国教育有什么弊端?(3)为什么要提倡
3、“格物致知”的精神?有何现实意义?(4)判断一个人是否具备“格物致知”精神的关键是什么?学生前后座四人一组讨论交流.然后各组选一名代表作总结发言。全班交流。明确:(1)《大学》里“格物致知”的含义是:从探察物体而得到知识。“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有两个方面:第一,寻求真理的唯一途径是对事物客观的探索;第二,探索应该有想象力、有计划,不能消极地袖手旁观。 (2)传统的中国教育不重视真正的“格”,是因为传统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寻求新知识,而是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 传统的中国教育“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验。偏向于抽象的思维而不愿动手”,缺乏对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
4、培养。 (3)为什么要提倡“格物致知”的精神?原因有以下三点:第一,这是由中国传统教育导致的中国学生的弱点决定的;第二,这是科学发展的历史和实验过程证明了的:第三,这是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必不可少的。 作者提倡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即培养学生的实验精神,保留一个怀疑求真的态度,靠实践来发现事物的真相,这对于今天素质教育中要求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4)判断一个人是否具备“格物致知”的精神,关键看他是否有对事物客观的、有想象力的,有计划、积极的、主动的探索,也就是我们平日所说的“努力探索”的精神、“勇于实践”“大胆创新”
5、的精神。不具备这些就不具备真正的“格物致知”的精神。五、研读课文,学习论证方法本文运用了哪几种说理方法?请结合课文内容作简单分析。学生讨论,师生共同明确。六、延伸拓展你在探索客观事物的过程中,有什么有趣的经历吗?说出来与同学交流。举例:雪融化后是水、钟表的工作原理……七、课堂总结“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就贯穿在我们日常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关键是看我们每个人的头脑中究竟真正有没有探索、实践、创新的精神。只有有了这些精神,我们的生活才是多彩的,我们的思维才是开阔的。八、布置作业自拟题目写一篇500字左右的读后感。板书设计:论点:应有格物致知精神结构:提出问题——分析问
6、题——解决问题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