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应有格物致知精神1

13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应有格物致知精神1

ID:36723339

大小:44.5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9-05-14

13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应有格物致知精神1_第1页
13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应有格物致知精神1_第2页
13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应有格物致知精神1_第3页
13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应有格物致知精神1_第4页
13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应有格物致知精神1_第5页
资源描述:

《13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应有格物致知精神1》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自读导言]自读要求1.用“圈点批注”的方法自读文章。2.在自读中质疑提问。3.查询作者及本文写作背景相关资料,做适当摘录或制成电子作品。(解说:作为自读课,本文着重培养学生的阅读自学能力和探究学习能力--强调让学生养成动笔墨读书的习惯;着重培养学生怀疑精神与探究意识;强调学生在课外拓展学习中扩大知识视野。)学习侧重点1.找到并理解作者观点。2.学习“摆事实、讲道理”的论证方法。3.学习探究学习方法。4.联系学习实际,培养科学实验精神。(解说:根据新教材编排的特点,初中学习的第五学期,应着重培养学生阅读各类文章的能力。根据新教材阅读能力培养的这一要求,确定学习侧重点1

2、、2。依据新大纲培养学生探究能力与动手实践能力的要求,确定学习侧重点3、4。)[自读程序]1.作者介绍(学生运用多媒体电脑展示自制电子作品,介绍丁肇中人物小传和图片)。2.整体感知课文大意。(1)朗读课文,借助工具书理解和掌握以下词语。格物致知诚意正心彷徨袖手旁观一帆风顺(2)默读全文,用圈点批注的方法,完成课后练习一。(3)讨论.自学批注的内容,谈出自己的见解。3.研读课文,质疑问难。(1)精读课文,在文中画出有疑问的语句、内容,并标注符号。(2)分小组讨论解疑,汇总、概括得不到解决的疑问。(注:分小组讨论解疑时,有条件的多媒体实验班级可以利用电脑查询资料,寻求解答。)4.重点细读

3、,讨论交流。利用课后练习二,让学生联系自己学习实际,展开大讨论或辩论,思考:(1)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是什么?(2)联系实际反思自我。(3)怎样改进?提出建议和方法。如果课堂讨论不够深入,可让学生以《浅析中国传统教育的弊端》为主题,进行探究学习。5.课外探究学习,拓展延伸课堂内容。(1)归纳概括探究主题教师将各小组解疑时留下的疑难问题汇总为1-5个探究主题,在班级公示。探究学习参考主题:①中国传统教育与西方教育的差异比较。②儒家思想浅探。③事例证明实验精神在科学发展史上的作用。④东西方学生素质能力比较。(2)传授探究学习方法教师教给学生探究学习的方法及步骤:A.确定主题;B.查询资料;

4、C.概括结论;D.交流评价。(3)划分小组,明确任务教师可让学生自由选择探究主题,自愿结成探究学习小组,在课下利用图书馆、阅览室、因特网等信息资源库,作探究学习,并将各小组自主探究学习成果写成小论文或制成电子作品。3-5天后,可利用语文活动时间让学生交流探究学习成果。(解说:学生作探究学习时,教师指导要注意以下几点:1.协助学生完成小组内的分工与合作,不要单打独做。2.帮助学生学会广泛查询、下载相关资料。3.指导写作小论文或解决制作电子作品的技术问题。4.探究题目可能很大,但不要求学生作出全面深入的结论,只要谈及一方面,掌握探究方法即可。)6.课堂小结,重申学习重点。(解说:在“自读

5、程序”设计中,力求突出以下特点:1.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借助工具书,让学生完成生字词的自学;动笔墨读书,用圈点批注法完成对内容的自学;用讨论交流法,实现对自学内容的反馈与纠正。2.鼓励学生大胆质疑问难,培养学生探究学习能力。创设平等民主的自学氛围,让学生在开放的学习环境中敢于质疑问难;利用信息资源进行探究学习,学会在主动探索实践中获取知识;同时也让学生在实践中去体味真正的格物致知的精神。3.在学生自学中,实现教师角色的转换。在学生知识建构中,教师是学生经验建构的促进者;在信息资源利用中,是学生资源的设计者和查询者;在协作讨论学习中,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自读点

6、拨]1.作者简介及文章写作背景丁肇中,美国物理学家。1936年生于密执安州安阿伯。1962年获哲学博士学位。1969年后任马萨诸塞理工学院教授,主要从事高能物理学研究。1974年领导的研究小组在实验中发现新粒子(J/qr粒子),并导致了一系列与之相关的新粒子的发现,使粒子物理学进入了一个新的发现阶段。因此于1976年与里克特同获诺贝尔物理学奖。本文是作者在被《暸望》周刊授予“情系中华”征文特别荣誉奖时的一篇发言稿,节选时省略的内容是:“我非常荣幸地接受<臁望》周刊授予我的‘情系中华’征文特别荣誉奖。我父亲是受中国传统教育长大的。我受的教育的一部分是传统教育,一部分是西方教育。缅怀我的

7、父亲,我写了《怀念》这篇文章。”2.“格物致知”注释补充格:推究。致:获得。《礼记·大学》:“致知在格物,格物而后知至。”意谓推究事物,方能获得事物的知识。宋·洪迈《容斋随笔旧序》:“因命纹梓,播之方舆,以弘博雅之君子,而凡志于格物致知者,资之亦可以穷天下之理云。”严复《原强》:“顾彼西洋以格物致知为学问本始,中国非不尔云也,独何以民智之相越乃如此耶?”(《中国成语大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6年)3.扣题开谈,适时立论本文是一篇漫谈式的议论文,在各方面都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