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一个播种幸福的语文教师.doc

做一个播种幸福的语文教师.doc

ID:51181360

大小:32.00 KB

页数:3页

时间:2020-03-09

做一个播种幸福的语文教师.doc_第1页
做一个播种幸福的语文教师.doc_第2页
做一个播种幸福的语文教师.doc_第3页
资源描述:

《做一个播种幸福的语文教师.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做一个播种幸福的语文教师邮编:410200工作单位:湖南省长沙市望城区第一中学姓名:肖忠平职称:中学语文高级教师苏霍姆林斯基说:“在教学大纲和教科书中,规定了给予学生的各种知识,但没有给予学生最宝贵的东西,这就是—幸福。理想的教育是培养真正的人,让每一个自己培养出来的人都能幸福地度过一生,这就是教育应该追求的恒久性、终极性价值。”由此可见,我们不光要教学生知识,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更要做一个播种幸福的教师,让自己培养出来的人都能幸福地度过一生。《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高中语文课程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因此,做一个播种幸福的语文教师是当今时代

2、的要求。那么,怎么做一个播种幸福的语文教师呢?第一,播种进德修业的幸福。学生的天职是“修业”,也即学习知识、掌握技能,最有效的途径是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有了学习的兴趣,就会激发“修业”的向往,最终产生“修业”的行动。在语文教学中,我总是运用具有美感的教学语言,让学生感受美,陪学生欣赏美,引学生追求美,促学生创造美,尽展语文教学的美丽,进而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豪情。这样,我在学生的心田播下了一颗“修业”的种子,激发了学生“修业”的愿望,让他们收获了“修业”的幸福。但是“士有百行,以德为先”,党的十七大报告一再强调“育人为

3、本,德育为先”,我也一贯奉行“育人德为先”的理念。在语文教学中,我不但尽心尽力地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而且注重培养学生高尚的人格。比如,教学鲁迅先生的《记念刘和珍君》时,分析作者悲愤的感情线索,我始终贯穿刘和珍等死难烈士强烈的爱国精神和勇于担当的责任感,并告诉学生,当今和平年代,更需要青年的爱国精神和责任感。这样,在课堂上,学生不但积累了相关的语文知识和能力,而且也培养了高尚的品德,这样,我在学生的心田播下了一颗“进德”的种子,激发了学生“进德”的愿望,让学生收获了“进德”的幸福。第二,播种规划人生的幸福。中学生正处于生理和心理上逐步发展、

4、成熟的阶段3,人生观、价值观还未完全形成,具有很大的可塑性,这当然需要学校、社会、家庭多方来共同完成,但语文教师更是责无旁贷。《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引导学生规划人生,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因此作为语文教师,我们要为学生播种规划人生的幸福。语文教材中,不论是古代文化经典,还是现当代优秀作品,都是传递正能量的文本,我们如果在语文教学中贯穿关乎人生的教育,就能帮助学生明辨是非、善恶与美丑,就能让学生自觉地追求高雅,远离低俗,面对现代社会形形色色的诱惑,也能保持一份矜持与定力。教学李密的《陈情表》时,分析文中言词谨慎的原因,讨论打

5、动晋武帝的根本原因,让学生明白,有时即使有一个合乎情理的原因,也不一定可以“理直气壮”“理所当然”,学会说话与行文,在任何一个社会任何一种情境之中,都是必须的。这样,再让学生去反思自己平日的言与行,特别是与同学、老师和家长相处时,说了不少过分的话,甚至还做过过分的事,学生在反思中不知不觉就成长了,他们将来也许会比同龄人更懂得做人的艺术。为学生播下一颗规划人生的种子,并让它在未来的人生路上开出幸福的花朵,结出幸福的果实,我们也就成了播种幸福的教师了。第三,播种终身学习的幸福。美国教育家华特说:“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因此我们语文老师要站

6、在生活的高度来俯视文本,俯视语文教学,这就要求语文教学回归生活。可生活广阔无边,知识浩瀚无垠,语文课堂承载不了全部的语文知识,因此帮学生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培养终身学习的能力,是语文老师义不容辞的责任。终身学习的理念也许可以被未来生活所逼而被动树立,但培养终身学习的能力,却非得从基础教育阶段开始不可。终身学习的能力,最主要的是自主学习的能力。美国学者阿尔文·托夫勒说:“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学习的人。”这没有学会学习的人,就是没有自主学习能力的人。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是新课标赋予老师们的神圣使命。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就在教

7、学中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当好“平等中的首席”这个角色,引领学生大胆质疑,勇于探究。荀子的《劝学》是要求背诵、默写的篇目,其中有“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和“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两句,细心的学生发现了“致千里”和“至千里”这个细微的差别,但百思不得其解,于是我引导学生从分析语境入手,思考“假舆马”和“积跬步”的区别,学生发现“致”和“至”都是“到达”之意,但二者到达的方式却有被动和主动之分,于是我进一步告诉学生,《说文解字》关于反文旁的解释——一个人手拿着一根棍子,因此“致”就有“借助外物”的意思,原句的意思是“借助车马等外物到达千里之外”

8、3。这样我们师生共同完成了质疑、探究两道“工序”,不但让学生收获了知识,而且培养了学生主动探究的能力,为终身学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像这样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