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51166627
大小:31.50 KB
页数:3页
时间:2020-03-09
《《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教案.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教学设计【教学设想】1、本文为一篇难度较大的议论,而初一学生对议论文的学习比较生疏,因此,本课将先从本文的议论话题及内容切入,引导学生逐步理解各个层次之间的关系,从而理解本文的论述结构和论述要点。2、文中关联很多,逻辑关系很强,在教学过程中,将通过淡化分析、强化朗读的方法来培养学生议论语言的语感。3、采用自主学习、共同探究、练讲结合的学习方法【教学目标】1、明白生活中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的道理。2、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3、初步了解议论文围绕中心逐层展开
2、论述的方法。【教学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学难点】议论文围绕中心逐层展开论述的方法。【课时安排】两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设问:1+1=?(学生自由发言)一把锯子+一片森林=一片荒漠…一支笔+一张纸=一幅画、一首诗、一首歌、一个世界…一个李白+一壶酒”=诗百篇师:天那,你们居然这么聪明呀!那在你们的答案中,谁的最正确?(停顿片刻,学生自由回答)不错,谁的答案都是正确的,因为都很合理!看来,我们认识一个事物,或解决一个问题,不同的角度有不同的答案,因而事物的正确的答案往往不止一个。(板
3、书1~课题)正如苏轼的诗所言:“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皆不同”。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一文;通过学习,来检测一下,你到底有多少创新能力,怎样才能成为一个富有创造力的人。[这一环节设计,主要通过举手、口头练习、想象力的测试,鼓励学生要有自信心。同时,既活跃了课堂气氛,消除了学生学习议论文的畏难情绪,又自然的引出了课题,也为下面学习新课文蓄势。]二、浏览感知——明白文章论述的话题1、了解文体师:通过预习,你知道本文属于拿一种文体?(学生回答)是的,属于议论文。(投影:复习议论文
4、的有关知识)议论-------即对人或事物、社会现象、问题等表示自己的立场、意见、观点。师:以议论这种表达方式为主的文章,就是议论文。在了解文中作者的观点、立场之前,首先要了解议论的话题。2、明确话题:(投影)浏览1—3段,思考:文章开篇,从分析一个问题的答案入笔,否定哪一种思维模式?这种思维模式有什么弊端?倡导哪一种思维方式?(投影)学法指导一:注意文中的关键词“模式”和“方式”的不同,以理解文段的主要意思(学生讨论、交流发言)(投影)否定“正确答案只有一个”的思维模式倡导“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的思
5、维方式寻找第二种答案——创造性思维(板书2)师:可见,本文开篇,通过一个现象,来引出论述的话题——那就是创造性思维。[这一环节的设计,主要是因为课文内容本身十分生动有趣,而句与句之间的关系也比较浅显易懂,所以,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够为主,同时,也培养他们浏览阅读的能力]三、紧扣问题——理清文章的脉络(投影)跳读4——12段,思考:围绕“创新思维”,作者提出了哪几个方面的问题?(投影)学法指导二:注意设问句在文中出现的位置及其作用——往往出现句末或句首或独句成段,起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学生同桌之间相互讨论
6、、而后交流发言明确:1)产生创造性思维所必需的要素(板书3)2)富有创造力的人和缺乏创造力的人的区别(板书4)[这一环节的设计,目的在于培养学生通过抓关键语句(尤其是过渡句)来进行跳读从而理清文章脉络的能力,以提高阅读的速度]四、仔细琢磨——分析文章的内容:(投影)轻声朗读4-8段,思考:1)作者认为产生创新思维所必需的要素有哪些?2)难句理解:“这种情况可能出现在6分钟以后……”这种情况”指代什么?“它”指代什么?学生分组讨论,质疑,交流明确1):渊博的知识有探求新事物并为此而活用知识的态度和意识
7、持之以恒地进行各种尝试(板书4)请同学们一起朗读5、6小节,提示:注意长句子朗读的停顿。明确2)“这种情况”指代“这些知识随时都可以进行组合,形成新的创意”“它”指代“新的创意”。追问:请你举例证明作者的这一观点。(学生答)追问:文章举了哪两个例子,请概括。(投影)学法指导三:概括事例的方法——谁做什么事?明确:①约翰•古登贝尔克发明了印刷机和排版术②罗兰•布歇内尔发明了对战型的乒乓球游戏师:请你用简明的语言来另举例子(学生答,教师指导纠正)师总结:这一部分,作者论述了产生创造性思维的必需的要素。你
8、觉得你身上具备了哪些要素?你觉得自己是个富有创造力的人吗?(学生交流,引出下一个环节)(投影)轻声朗读9-12段,思考1)富有创造力和缺乏创造力的人心态如何?各自的结果如何呢?2)从这一部分论述中,你觉得怎样才是富有创造力的人?(投影)学法指导四:注意文中总结性语句出现的标志性词语,如“由此可见”“总而言之”“这样”“所以”------学生分小组讨论、交流、质疑、争辩(投影)(板书5)富有创造力的人缺乏创造力的人认为自己具有创造力(自信)不认为自己具有创造力(不自信)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