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英语与中学英语教学的衔接.doc

浅谈小学英语与中学英语教学的衔接.doc

ID:50679063

大小:33.52 KB

页数:2页

时间:2020-03-13

浅谈小学英语与中学英语教学的衔接.doc_第1页
浅谈小学英语与中学英语教学的衔接.doc_第2页
资源描述:

《浅谈小学英语与中学英语教学的衔接.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浅谈小学英语与中学英语教学的衔接南山小学廖榴英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实施,全国范围内逐步开设小学英语课程,小学英语教学呈现出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这样一来,小学生升入初一年级之前,就已经学了几年英语,对基本的英语交流用语、简单的交流句型、英语语音发音等有了一定的基础。当他们进入初一以后,英语学习既是小学英语的终点,又是初中英语的起点。如果中学教师还是按传统的英语教学模式和方法从事英语教学活动,势必会走两个极端:第一个极端是,由于教材内容重复,教学方法陈旧,不但会浪费学生的学习时间,而且还会极大地破坏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第二个极端

2、是,学生在英语学习的过程中,两极分化现象可能会加大。有的学生因一开始就感到跟不上其他同学就失去学习积极性。不久就放弃英语学习。结果中学教师埋怨小学教师没有在小学阶段为学生学习英语打下良好的基础,而小学教师责怪中学教师没有顾及学生的年龄特点,一味强调英语知识的传授而使学生失去了学习兴趣。究其原因,既有我国的中小学外语教学存在着各自为阵、相互脱节的现象,又有形势发展变化快和教材不统一的原因。因此注重中小学英语教学的衔接是十分必要的。一、教学内容的衔接中小学英语教师无论是小学教师,还是中学教师,都应熟悉小学阶段和初中阶段的英

3、语教材和教学目标,对每一册书的重点和难点有总体的把握。在教学中,避免某些内容的机械重复,有序地安排好每一堂课。为了充分利用小学良好的英语基础,发挥它在初中阶段的作用,必须重视中、小学教材中相关知识的衔接。为此,初中英语教师应当熟悉中小学教材,找出初中第一册课本与小学课本内容异同之处,以便找准衔接点,包括词汇、语法项目和语言功能等,从而为初中起始阶段的教学提供依据,使初中教师不再从字母、音标开始教学,让新生从第一节英语课开始,就有一种学习的新鲜感和紧迫感。此外,中小学英语教师还应加强联系。小学教师可到中学了解中学的教学形

4、式与方法以及具体教学内容和常规要求,中学教师也可到小学去了解小学高年级的教学形式、内容及方法,大家共同探索中小学英语教学的顺利衔接的方法。二、教学方法的衔接小学英语教学以口语教学为主,一般采用“听说为主,课堂上采用游戏的形式激发学生兴趣”的方法,初中的教学任务和要求有所不同,初中要求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全面能力。小学英语教材教法从理论上吸取了直接法、听说法、交际法、全部动作反应教学法等各流派之精华,且小学教师也正一步一步地按新教材教法的要求进行教学。听、说、读、唱、做是常用的方法,这就给初一英语教师提出了新教材教学

5、方法上的衔接问题。初中教师一方面应尽量学会保留小学英语课的活跃气氛,另一方面要调整方法,以适应初一年级的教学目标、要求和教材的改变,在课堂教学节奏上逐步向初一起始阶段靠拢,尤其要深入研究《英语课程标准》中提出和倡导的任务型教学模式、合作学习模式等教学方法。三、学习方法的衔接跨入中学的新生面对陌生的环境、集体和教师,必然会有不同程度的不适应。他们的学习习惯往往还停留在小学的老一套上,不会独立地、主动地预习,依赖性强,教师不叮嘱,他们就不学习不练习。针对这种情况,小学教学阶段就要把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作为重点,使他们能够

6、利用所学的音标、拼读规则,初步养成自拼单词的能力,有效地学会自觉预习、复习,独立作业,形成良好的听、说、读、写习惯。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初一新生尽快掌握学习方法也就愈加显得重要,教师应对学生进行科学的、适当的引导,为学生多创造一些学习和练习的机会。如:要求学生课后大声背诵,以培养一定的语感;为使学生建立“有声作业”的概念。四、师生情感的衔接。中小学英语教学衔接问题涉及的是处于两个年龄段的同一批学生,根据儿童期和少年时期的身心发展,需要在面对新环境的情况下适时地加以心理调节,以适应向初中的过渡衔接。教师要在衔接期更多地

7、关心学生。多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抓学习兴趣的巩固,做好师生情感上的交流,使学生保持心理平衡,尽可能把从小学带来的兴趣得到保持和发展。为此,初中教师要认真分析研究每个学生,分析他们的心理特点,树立学生学好外语的自信心,增强学习外语的兴趣。英语教学过程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中小学英语教学的衔接问题值得我们每一位中小学教师深思。教师在实际教学中要注重教学内容的衔接、教学方法的衔接、学习方法的衔接以及师生情感的衔接。从而增强学生英语学习信心,提高教学效果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