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50491578
大小:52.50 KB
页数:6页
时间:2020-03-09
《《赤壁赋》拓展:间接心理描写教案.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由表及里,间接描摹——心理活动描写方法指导教学目标:1.学习《赤壁赋》中通过间接描写表现人物心理活动的方法。2.了解心理活动描写在叙事性文学中的作用和几种常用的心理活动描写方法。3.能熟练地运用一两种方法准确、形象地刻画人物的心理活动。教学重、难点:能熟练地运用一两种方法准确、形象地刻画人物的心理活动。教学准备:1.针对学生平时练习和作文中出现的问题,布置学生搜集间接心理描写片段。2.想象烛之武从“夜缒而出……见秦伯”期间的心理活动,写一个片段;并针对普遍出现的不足,教几个学生修改。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每个人心里面都住着一个魔鬼,当你面临选择的时候,你心中的天使往往会
2、与魔鬼进行激烈的交锋。而在《赤壁赋》这篇课文中,苏轼被贬黄州,从一位声名显赫的大臣沦落为一名囚犯,他的心中也出现了一个天使和一个魔鬼,一个是主——作为道者的苏轼,另一个是客——作为儒者的苏轼。那么,他是选择像道家一样随遇而安,“诗意地栖居”于山水?还是执着于儒家,从此悲叹、消极避世呢?这一次,在他心中天使与魔鬼的短暂会晤,就决定了他今后的人生轨迹。在《赤壁赋》这篇课文中,作者为了更好地展现的这种复杂情感的激荡与冲突,还从不同的侧面对人物心理进行了刻画。那么,让我们再次浏览课文,找出另外几处人物心理描写,并赏析。二、“由表及里,间接描摹心理”(一)文本研读1.第一段:“壬戌之秋,七月
3、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这几句描绘了一幅月夜的美景,在清风明月之中,板书:______________,清风明月我们能感受到作者泛游赤壁时的心情是……舒畅飘逸的,已完全陶醉于良辰美景,并随着一叶扁舟,融入了那清风明月之景。)不同的心情看相同的景物时,会产生不同的感受。所以,李白会觉得“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杜甫在离别的感伤笼罩下,会吟出“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4、”。所以,自然景物不变,但人的心情不同,景物也就不一样:孤独时会感到寂寞,使本来动听的蟋蟀叫声令人厌恶,使姹紫嫣红、赏心悦目的景物变得可恶;受挫时会顿觉暗无天日。这就是典型的境由心生。板书:境由心生,清风明月这里主要是对作者泛游赤壁时的什么进行描写?环境。板书:境由心生,清风明月(环境)2.“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板书:____________,扣舷而歌(人在什么情况下情绪会外露到这种地步,都不由自主地扣击船舷,打着节拍唱歌了?明确:喜不自胜、情不自禁。“扣舷而歌”体现了作者的兴致极高。兴之所至才会如此,有的人甚至会手之舞之,足之蹈之,陷入癫狂状态。所以,杜甫听闻官军收河南河
5、北后,会“漫卷诗书喜欲狂。”又如:那位好不容易终于中举的范进。板书:兴之所至,扣舷而歌那么,这一处主要是通过描写人物的哪一方面来体现心理的?明确:动作描写板书:兴之所至,扣舷而歌(动作))3.“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板书:_______________,愀然正色“愀然”是什么样子?明确:神色严肃或不愉快的样子。从苏子“愀然,正襟危坐”我们可以看出他心情的变化为:由陶醉到忘乎所以的快乐变为严肃、不快乐。乐极生悲,是客人悲凉的箫声引起他的重视了。板书:乐极生悲,愀然正色这主要是从哪一方面来描写人物心理呀?神态描写。板书:乐极生悲,愀然正色(神态)4.苏子……而问客曰:“何为其
6、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第四段,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而吾与子之所共适。”既然客是一个幻化的自我,那么,第三、四段中,主客问答其实就是一场人物内心的挣扎板书:______________,主客问答(略讲:客由眼前的“江水”“明月”想到曹操、周瑜两个英雄人物;再由他们的“而今安在哉”,而感慨人生短促,顿时心生悲凉;最后又将自己与曹操、周瑜等英雄人物进行对比,与长江对比,自然生出“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的无限惆怅。第四段中,苏子从“变”与“不变”的角度,借水的流逝,月的盈虚,来说明人生哲理,这番劝慰之词实际上是自我开导,最后
7、主客心情释然,超脱。)板书:随缘自适,主客问答这一部分主要是从……进行描写?明确:语言板书:随缘自适,主客问答(语言)过渡段:现在,我们再回过头来看,这几种展现人物心理的手法都属于……间接/侧面描写。从我们本学期的作文和练笔情况来看,同学们都倾向于直接描写人物心理,可是,我们所写下的人物心理又是从何得知呢?(提问学生,从课堂举例引导)明确:从人物的外在表现中体察人物心理。从神态、动作、语言等。而我们往往对这些视而不见,见而不写,而直接告诉读者你笔下的人物在想什么。这就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