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50422393
大小:695.50 KB
页数:14页
时间:2020-03-13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课件.ppt》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记承天寺夜游苏轼丰塘中学:黄敏凤学习目标:1、读熟课文。2、掌握文中重点字词句的含义。3、体会作者的心境。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北宋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嘉佑六年(1062年),苏轼开始为官。熙宁二年(1069)因上书反对新法被迫离京。后十年先后调任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元丰二年(1079年),因有人故意扭曲他的诗句,苏轼被捕下狱,
2、坐牢103天,几次濒临砍头之险,史称“乌台诗案”。出狱后苏轼被降职为黄州团练副使。这个职位相当低微,他甚至带领家人在城外东坡开垦荒地,种田帮补生计。“东坡居士”之号便得于此时。元丰七年离开黄州贬去汝州。张怀民当时也被贬官黄州,住于城南承天寺。《记承天寺夜游》苏轼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自由放声朗读。要求:读准字音,读出停顿,读出节奏。提示:(1)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2)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3)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2、有感情地齐读课文。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3、。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译文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里,我解开衣裳准备睡觉,看见月光照进门户,便高兴得起来走动。因为想到没有可以和我共同游乐的人,于是我就到承天寺,寻找张怀民。张怀民也没有睡,我们便一起在院子里散步。月色洒满庭院,如同积水自上而下充满院落,清澈透明,水中水藻、荇菜交叉错杂,原来那是竹子柏树的影子。哪个夜晚没有月色?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只不过少有像我们这样的闲人罢了。1.解衣欲睡2.欣然起行3.念无与乐者4.遂至承天寺5.相与步于中庭6.盖竹柏影也7·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4、练一练翻译下列重点句子(1)念无与乐者想到没有可以交谈取乐的人。(2)庭下如积水空明月色洒满庭院,如同积水充满院落,清澈透明。(3)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水中的藻荇纵横交错,原来是竹子和松柏的影子。(4)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哪个夜晚没有月色?哪里没有竹子和松柏?(5)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人这样的闲人罢了。再读课文,排解疑难。1、作者描绘的这幅月夜图有什么特点?给人怎样的感受?月色皎洁空灵2、作者夜游承天寺发出什么感慨?(用原文回答)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你能从文中读出苏轼当时的心境吗?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贬谪的悲凉,自我排遣的
5、旷达。面对逆境,要豁达开朗,乐观积极。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罗丹重要的,不是别人是否理解欣赏我们;而是我们能不能寻找到真正的自我。读《记承天寺夜游》,我懂得了:……链接中考:记承天寺夜游苏轼①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②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③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④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⑤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1.下面对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念无与乐者(思念)B.遂至承天寺(于是,就)C.怀民亦未寝(睡觉)D.相与步于中庭(共同,一起)2.用现代汉语翻译“
6、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译文:3.本文集中写景的句子是第句,其主要内容可用4个字概括为:□□□□。4.这篇文章主要表现了作者的心境。A只是缺少像我俩这样的闲人罢了。庭中月色④自适旷达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