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50330356
大小:627.50 KB
页数:45页
时间:2020-03-08
《文言文实词推断.ppt》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文言实词词义的推断《考试大纲》要求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考点阐释《考试大纲》中值得注意的地方有两点︰一是“常见实词”,这是考查范围;二是“在文中的含义”。所谓“常见实词”,从词的出现频率上来讲,指的是文言文中的常用词和次常用词;从词义上看,考查的常用实词应当是古今词义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那一部分。所谓“在文中的含义”,实际上就是指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由于文言实词绝大部分具有多义性,因而要确定某个实词在特定的语境中究竟表示哪一个义项,这也是一种能力。考点阐释《考试大纲》中规定应该掌握120个常见文言实词。实
2、词是理解文言文的关键。有两种考查形式:一、选择题的形式:对四个实词分别进行解释,选出正确和错误的一项;二、在文言文翻译中考查实词的含义。要求:多积累常见实词的常见义项,同时要掌握一些推断词义的技巧。爨迨诸父异爨,东西多置小门。推断文言实词意义的方法一.字形分析法即根据汉字的构字方法(主要是形声,会意)来猜测字词的意义。2007年湖南省试题翻译:身虽瘁臞,犹未有益。补充原文:宓mì子贱(人名)治单父(地名)。有若(人名)见之曰:“子何臞也?”宓子曰:“君不知贱不肖,使治单父,官事急,心忧之,故臞qú也。”(试题
3、原注:“臞”通“癯”)译文:宓子贱治理单父,有若会见他说:“您为什么瘦了?”路子贱说:“君王不知道我没有德才,派我治理单父,政务紧急,心里忧愁,所以瘦了。”译文:自己即使憔悴、清瘦,还是没有益处。想一想:2008山东省试题母哭骂曰:“汝杀吾儿,欲劙lí颈以塞责耶!”译:他继母哭着骂他说:“你杀死我的儿子,想砍自己的颈子来搪塞吗?”2009年全国卷2世祖大明七年大旱,瓜渎不复通船,县官刘僧秀愍mǐn其穷老,下渎水与之。形声。从心,敃(mǐn)声。本义:忧患;痛心的事译:宋世祖大明七年发生大旱灾,他的运瓜水道不再
4、能通船,县令刘僧秀怜惜他贫穷年老,放其他沟渠的水给他。想一想:如:“理”,从玉(左偏旁写作王),凡形旁从“玉”的字,本义都与玉石珠宝有关,据此可知,“王乃使玉人理其璞而得宝焉”(《韩非子》)中的“理”字的意思是“”。治玉凡形旁从“刂(刀)、弓、矛、戈、斤(斧)、殳(shū)”者词义与有关;凡“马、牛、羊、犭、鸟、虫”等与有关;凡“讠(言)、忄(心)”与心理有关,“辶(辵)、彳(行)”等与有关;兵器人的行为动物类可见字形对于推断词义有比较大的作用。通常来说,凡:形旁从“禾”与五谷有关;从“皿”与器具有关;从“阝
5、”与地名或高地有关;从“求”与毛皮关;从“隹(zhuī)”与鸟雀有关;从“系”与捆绑有关;从“攴(pū)”与敲击关;从“歹”与死亡有关,从“月”与肉有关,从“页”与首有关,从“目”与眼有关。总之,根据字形推断出词的大概意义范畴,再根据上下文,就可以确定词的具体含义。1.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2.风吹草低见牛羊3.张良出,要项伯通假是文言文的特殊语法现象之一,用了通假的词语从通假的角度去理解才符合语境。通假字有同音和近音两种。通“背”,背叛通“现”,出现通“邀”,邀请二、通假推断法1、崔家顾人刺我,请以闻。2、翼
6、日进宰,宰见其小,怒呵成。3、昌宗从旁趣说(人名),使速言。4、旦日不可不蚤来见项王5、复之以掌6、卒然临之而不惊7、傲不可长,欲不可从,志不可满,乐不可极(“顾”通“雇”,雇佣)(“翼”通“翌”,第二天)(“趣”通“促”,催促)(“蚤”通“早”,早点)(“复”通“覆”,覆盖)(“卒”通“猝”,突然)(“从”通“纵”,放纵)试一试三、语境分析法(根据上下文意思推断词义)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上下文这个语境是相对稳定的,我们可以结合上下文来判定实词的含义。语境分析推断指的是句子本身的语言环境。针对整段文
7、字、整篇文章而言的大语境,即上下文的语言环境。内部语境外部语境借助句子内部语境来推断①每闻琴瑟之声,则应节而舞③所举应法,得其罪辜②(屈原)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应节”即为“随着节拍、和着节拍”,释为“和着”“对”为“回答”之意,故“应”为“应答”告发、举报的符合法律他揭发检举官员,都依法行事,被检举的人也是罪有应得。8.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远与恢素善善:友好B.远本倜傥,尚轻侠尚:崇尚C.视贫细如子弟视:爱抚D.士类益以此多之多:称赞答案:C。本题重点考查文言实词在上下文语境
8、中应选取的义项的判断能力,四个选项实词均为单音节词语。“视”应为“对待、看待”之意前四句的翻译为“何远与萧恢的关系一向很好何远本来风流倜傥,喜好行侠仗义对待贫民百姓如同子弟士大夫们更以此赞赏他”试题链接有些句子的实词还需借助句子外部语境来推断,才能上下贯通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这里的“人事”是什么?只有探究一下下文“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的事实和经验教训,即可理解为“人的作为”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