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50261620
大小:62.50 KB
页数:3页
时间:2020-03-05
《《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创新能力》论文.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创新能力问题是数学的心脏。发现和提出一个有价值的问题就是创新,有时甚至比解决问题本身更为重要,它是逐步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的关键。那么在小学数学教学屮如何让学牛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呢?改变观念,培养发现问题的意识有关报道,在与西方学生的比较屮,我国学生的创新能力往往偏低。那是因为长期以來,受传统的应试教育影响,学生学习被动且负担过重,主体意识和参与能力不强,独创精神欠缺。学生被束缚在教师、教材、课堂的圈子屮,不敢越雷池半步,其创造个性受到压抑和扼制。如何改变观念,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意识呢?教育家冷冉同志曾举过
2、一个例子:一个人如果把他绑在马背上跑,他必然要十分泪•丧,如果放开手脚让他骑在马背上参加比赛,他必然会十分高兴。因此,教师不要把知识硬寒给学生,而是要引导学生去找,去发现海滩上美丽的贝壳,必然会引起学生兴趣。不仅如此还要鼓励学生自主质疑,去发现问题,大胆发问,善于提出新奇的问题,会做学问,增强质疑意识,也只有在大家互相质疑的过程屮,自己的思维才能得到发展。2创造环境,培养发现问题的精神2.1营造积极和谐的课堂氛围学生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主体意识的形成和参与能力的培养。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屮善于运用言行表情(如一•个善意的眼神、一
3、句善解的话语、一•番精彩的开场白,都能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成为课堂的小主人。因此,积极创造宽松、和谐、民主平等的课堂气氛,消除学生的紧张感和顾虑,使他们用于提出问题,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精神。2.2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有问题,有情境学生便会在情境的感触下迸发出思维的火花,从而有所创新。因此应善于创设问题情境,给学生思维的空间。例如,在教学“在被除数和除数的末尾消去相同个数的0的有余数除法”时,学生计算28004-900,得到的商都是3,而余数大部分是1,也有是100。这时学生主动提出问题:余数究竟是1还是10
4、0?接着让大家不消去被除数、除数末尾相同个数的0再计算一遍。计算的结果尚是3,余数是100。有些同学不明白为什么是这样,再让同学们在小组里思考讨论。通过对问题的讨论、交流,大家都明白了在计算被除数、除数末尾同时消去相同个数的0时商不变,但余数要扩大相应的倍数的道理。3指导方法,激发学生创造思维3.1在“以旧求新”屮发现问题根据事物之间的发展不是孤立的,而是互相联系的辨证观点,组织、启发学生在对旧知识复习巩固的同时,出现新知识,通过观察、动脑和动手做,让学生发现新知识与旧知识的区别和联系,共同对新知识提出问题,找出解决的办法,并学会
5、新知识。如,在教学《一个数除以小数》屮,由于除数是小数的除法是除数是在整数除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因此,在教这课前,先复习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人小的变化、商不变的规律以及除数是整数的除法法则,紧跟着就出现例题:做一条短裤要用布0.67米,56.28米布可以做多少条这样的短裤?让学生自己观察、对比这道题列式后问:你懂得计算吗?有的学生发现:这道题的除数是小数,跟以前学的除数是整数的除法不一样。该怎样计算除数是小数的除法呢?教师可做提醒:刚才我们复习了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规律,你能把它化成我们学过的除数是整数的除法吗?学生
6、一听,豁然开朗……3.2在教师的“百密一•疏”小发现问题传统的数学课堂教学,许多教师备课细致,讲课认真,一丝不苟,从不犯错,有吋甚至达到了滴水不漏的程度。这当然有利于教师顺利地将数学知识输灌给学生,但这种做法往往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学生思维火花的闪现,其实在课堂上有吋要故意留点疑问,布设陷阱,让学生发现矛盾,反而能促进学生发现问题,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在教学能被3整除的数时,板书概念:一个数的个位上的熟的和能被3整除,这个数就能被3整除。生发现:老师,这个“个”错了!师:差不多!学生思考几秒后,群起而攻之:“差的多了!”于是在这个激
7、烈的气氛屮,学生深深的体会到了这其屮的“各”的含义。再如在教学小数的性质时,板书性质:小数点的末尾添丄0或者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学生又会激烈地讨论起來,这对于理解小数的性质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3.3在“合作交流”屮发现问题发现问题的H的是为了解决问题,也就是质疑必须解疑。学生在开始学习质疑时,提的问题比较简单、浅显。在保护学生积极性的同时,也要让学生提出更深一层的问题。首先可以在小组内把自己一开始的发现问题进行互相交流,在这样一环扌II一环层层递进的“合作交流”下,学生不断提高发现问题的能力和自我评价能力,锻炼了学生的多向思
8、维能力与创新精神。3.4在学生的“亲身体验”屮发现问题数学來自于生活,服务于生活。所以我们必须把握好这块天平,使数学与实际相联系。如在教学积的近似数吋,出示例题:杨萍到水果店买苹果,每千克苹果售价元。她称了千克,应付多少元?通过计算得到:(元)请两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