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界法师《佛遗教经》课程讲记.pdf

净界法师《佛遗教经》课程讲记.pdf

ID:50161211

大小:765.59 KB

页数:113页

时间:2020-03-08

净界法师《佛遗教经》课程讲记.pdf_第1页
净界法师《佛遗教经》课程讲记.pdf_第2页
净界法师《佛遗教经》课程讲记.pdf_第3页
净界法师《佛遗教经》课程讲记.pdf_第4页
净界法师《佛遗教经》课程讲记.pdf_第5页
资源描述:

《净界法师《佛遗教经》课程讲记.pdf》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净界法师《佛遗教经》课程讲记佛遗教经讲记目录净界法师讲述佛遗教经讲记(01)…………第001页佛遗教经讲记(02)…………第010页佛遗教经讲记(03)…………第018页佛遗教经讲记(04)…………第026页佛遗教经讲记(05)…………第035页佛遗教经讲记(06)…………第043页佛遗教经讲记(07)…………第051页佛遗教经讲记(08)…………第061页佛遗教经讲记(09)…………第069页佛遗教经讲记(10)…………第077页佛遗教经讲记(11)…………第086页佛遗教经讲记(12)…………第094页佛遗教经讲记(一)净界法师主讲和

2、尚尼慈悲,诸位法师、诸位居士,阿弥陀佛!好,请放掌。我们从今天开始有六个讲次,跟大家共同学习《佛遗教经》。在正式讲这部经之前,我想先简单的说明本经的特色。身为一个佛弟子,我们在学佛的过程,刚开第1页净界法师《佛遗教经》课程讲记始是皈依三宝,也就是说我们仰仗一份清净的信心,相信三宝是无所不在的,也相信三宝能救拔我们,所以刚开始我们是皈依三宝。第二个是修学佛法,我们会选择一个适合自己根基的法门来修学。整个修学佛法的过程,基本上是为达到离苦得乐的目的。虽然我们在学佛过程当中,我们希望能离苦得乐,但是我们冷静的去回顾我们过去的生命,我们感觉到我们

3、的生命当中痛苦时间多,安乐时间少,也就是说我们的生命还是安住在苦多乐少当中。这就表示我们在修学佛法的过程当中,没有真正的找到离苦得乐的根源,也就是说,我们在修学佛法的时候只是在一种表相的仪轨上的修学,没有真正的理解什么是离苦得乐的因素,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在修学的过程当中痛苦不能消失,安乐不能生起的主要理由。什么才是离苦得乐的主要因素呢?这当中有两个因素:第一个:业力。当我们依止贪瞋痴烦恼所发动的罪业,这样的罪业会召感痛苦的果报;那我们依止这种清净的慈悲心,所发动的这种身口意的善业,就会在生命当中召感安乐的果报。所以我们要离苦得乐的第一个条件

4、,就必须要透过持戒修福,使令我们的色身离苦得乐,所以我们要离苦得乐第一个呢要注意我们身口意的造作,也就是我们的业力。第二个因素:爱取烦恼。我们这一念心跟这些痛苦果报或安乐果报接触时候,我们会产生一种盲目颠倒的执取,由于这种执取就产生一种内心的痛苦。不管这个果报是快乐的或者是痛苦的,只要我们产生了爱取,这个果报就会带给我们内心种种的忧惧跟种种的苦恼。所以在修学佛法过程当中,我们要应该透过持戒修福使色身离苦得乐,进一步的修学止观,使令我们内心离苦得乐。也就是说,我们如何能够正确的修学戒定慧,来消灭痛苦,成就安乐,这是整个佛法修学的重点。在整个

5、戒定慧修学当中呢,本经具足两个特色:第一个本经有普遍性:一般的经典在解释戒定慧,有的是偏重在持戒,偏重在第2页净界法师《佛遗教经》课程讲记持戒来断恶修善,有的是偏重修习止观,来调伏心中的爱取烦恼。那么《佛遗教经》的特色,它能够普遍的把「持戒」跟修「止观」都能够正确的表达出来,所以本经呢,它在所有经典当中的第一个特色,它具足一种普遍性。第二个特色就是它具足了简要性:因为本经是所谓的佛遗教经,佛陀在生平的时候讲了很多持戒跟修止观的方法,那么在临命终的时候呢,这个时候的时间是非常的紧迫,马上就要入涅槃,马上就要离开人世间,所以在这么一个非常紧迫

6、的情况之下,佛陀一定会把戒定慧的一些修学重点,作一个简单扼要的回顾。所以本经在修学戒定慧的时候,它具足一种简要性,使我们能在最短时间,掌控整个戒定慧修学的一个重要的关键点,这就是本经在修习戒定慧的内涵当中的一个普遍性与简要性。以上是说明本经的特色。这以下我们请看讲议:佛遗教经讲表:将释此经大分为三:我们这次有三大科来解释本经。第一科是解释经题,我们首先解释本经的经题;第二科是经文大意、经文大意当中我们就引用莲池大师跟天亲菩萨的对《佛遗教经》的注解,他有一个经文大意的开示,我们就根据这两个古德的开示来了解经文大意;第三科是随文释意,正式的随

7、顺经文来解释它的义理。我们先看第一科、解释经题:本经的经题有二:第一个是:《佛遗教经》第二个是:《佛垂涅槃略说教诫经》。先说明《佛遗教经》,经题中的「佛「」是说法者,「遗教」是所说的法,人法双举,故名《佛遗教经》。所以本经是人与法的和合。其中「佛遗教」是别题,「经」是通题。先解释别题中的「佛」,佛陀翻成中文为「觉」,他依止清净智慧,觉悟真理。觉悟的相对名词是无明,凡夫心安住在无明大梦中,一天过一天,一生过一生,如是生活在无明大梦中。为何把无明譬喻为梦呢?因无明的体性是「执妄第3页净界法师《佛遗教经》课程讲记为真」,有如做梦时,在梦境中对所

8、见的人事因缘,都以为真实。凡夫心跟因缘所生法接触时产生执取,这跟做梦时执妄为真是相同的。佛陀透过所觉悟的真理,能消灭心中的无明。在蕅益大师对本经的注解中,他根据《大乘起信论》,说明「觉」有「本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