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9996517
大小:1.80 MB
页数:27页
时间:2020-03-07
《中国古代的基本审美形态.ppt》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中国古代的基本审美形态中和中和中和是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根本,也是最原初的审美形态,它几乎与中国传统文化同时产生,也一直贯穿在中国古代审美形态的发展过程中。一、“中和”的基本内涵“中”的基本内涵“中”的最基本的意思就是对立的两个因素或两个极端的中间。对“中”的重视反映出这个人最根本的思维模式,也就是合二而一、对立中求统一的思想。《周易·系辞》:“一阴一阳之谓道。”“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老子》:“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中气以为和。”《尚书·大禹谟》:“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中国先秦时期的哲学思想大都认为:宇宙中充满了
2、对立因素,理想的状态乃是自觉认识和把握这些对立因素的特点与变易,努力寻求达到这些对立因素的统一。“和”的基本内涵“和”是“中”的衍生、发展。它是两个或(主要是)两个以上对立的、有差异的因素的融合,比“中”更抽象、更难以把握。它不仅是一些互相外在的因素在力量和势能上的均衡,更是这些因素互相渗透进入对方内部,发生了内在的联系和融合。“中和”的基本内涵“中和”既有量的折中、平衡,又有至的交汇、融合;也就是说,中和就是一种尺度,一种标准,它强调对立的、有差异的各种因素和力量之间的求同存异、平等共生、相互渗透、融会贯通。二、中和的文化渊源和思想基础文化渊源:春秋时期起的重和平、守信义趋势;孔子的总
3、结与提升。思想基础:阴阳、五行观念。三、中和的审美特征中和的审美特征之一:强调一种合适的尺度,一种恰当的分寸1.情感的适中“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孔子评《诗经·周南·关雎》“喜怒哀乐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礼记·中庸》2.人格精神的和谐“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为政》)“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雍也》)“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已!”(《雍也》)“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子罕》)“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子路》)3、人与自然的和谐中和的审美特征之二:多样性的统一《礼记·乐记》“大乐于天地同和,大礼与天地同
4、节。和故百物皆化,节故祀天祭地。”“乐者,天地之和也。礼者,天地之序也。和故百物皆化,序故群物皆别。”中和的最根本、最高层次的特征:天人合一——中国审美文化之魂所谓天人合一,就是认为人在天地之间的生老病死、福祸凶吉,与宇宙的运行、季节的轮换、万物的消长乃是息息相通的;人与天地、万物有着感应关系,能够互相影响。人可以积极主动地去认识、把握“天”的种种规律,根据这些规律来进行生产活动、社会活动和艺术活动,但是不能过度,以免遭受“天”的惩罚。四、中和之美在人生与美学上的双重意义1、中和之美不仅是中国古代审美活动中的理想和基本标准,而且也是伦理实践中的理想和基本标准;换句话说,中和之“美”,同时
5、也就是中和之“善”。2、中和之美在认识和美学上的意义表现为在这两方面的活动领域,都善于容纳、吸收新出现的、外来的对立因素和有差异的因素,不断进行调整,达到新的中和状态,使之焕发出新的生命之光。3、中和是一种整体效果,一种整体上均衡、和谐的状态。因此,在人生实践和审美活动中的中和之美,就是要求注重整体与局部的协调。五.中和之美在艺术上的体现中国书法的“中和”之美作为整个中国美学系统要素之一的古代书法美学,也必定与这种时代精神相一致,以中和之美为最高理想,所谓“极者,中之至也”。中国音乐的“中和”之美儒家“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中和审美原则和美善统一的音乐美学观,,及其追求“中和”、“淡和”
6、,以平和恬淡为美的思想对我国古代音乐的发展起了重要影响。广陵散、高山流水、平沙落雁、夕阳萧鼓、阳春白雪中国绘画的“中和”之美中和是一种整体效果,在整体上均衡、和谐的状态。因此,在绘画和审美活动中的中和之美,就是要求注重整体,不允许某个局部过于突出,使得整体反而为之黯淡,更不允许有某个部分与整体格格不入,破坏整体的统一江帆楼阁图此图表现游春情景,近景山岭间有长松桃竹掩映,山外江天空阔,烟水浩淼,意境深远。整个画面山势起伏,江天辽阔很有气势。山石林木以曲折的细笔勾勒,画树交叉取势,变化多姿。潇湘图洛神赋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