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9696530
大小:1.57 MB
页数:17页
时间:2020-03-03
《高考历史总复习高分突破复习:综合检测卷(四).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综合检测卷(四)(时间:90分钟 分值: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有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1.周初,周公之子伯禽被封于鲁,要求他“大启尔宇,为周室辅”。秦朝时,殷通被朝廷任命为会稽郡郡守,警告他恪守尽忠,拱卫中央。两者相同之处在于( )A.职位世袭的权力B.建立武装的权力C.行政管理的权力D.设置官员的权力解析 分封制下世袭统治权,郡县制下官员不再世袭,故A项错误;分封制下诸侯能够建立地方武装,而郡县制下长官
2、不具备该职权,故B项错误;分封制与郡县制都是地方行政制度,享有管理地方的权力,故C项正确;分封制下诸侯能向下分封,而郡县制下官员权力由中央规定,故D项错误。答案 C2.《庄子·天道篇》:“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圣人者,原天地之美而达万物之理。”《荀子·天论》:“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应之以治则吉,应之以乱则凶。”两者都强调( )A.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B.顺应自然,无为而治C.世间万物都是相对的D.天人感应,天人合一解析 庄子和荀子材料中共同的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3、,选A。答案 A3.钱穆在评唐朝三省制时指出:“一切政府法令,须用皇帝诏书名义颁布者,事先由政事堂开会议决。送进皇宫划一敕字,然后由政事堂盖印中书、门下之章发下。没有政事堂盖印,即算不得诏书,在法律上没有合法地位。”材料反映唐朝的政事堂( )A.始终都是三省议事机关B.确保宰相掌握了决策权C.成为尚书省的替代机构D.发展成为中央决策机构-17-解析 “始终都是三省议事机关”中“始终”表述不当,故A项错误;唐朝的政事堂通过分权以加强皇权,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反映唐朝的政事堂成为尚书省的替代机构,故C项错
4、误;由“由政事堂盖印中书、门下之章发下。没有政事堂盖印,即算不得诏书,在法律上没有合法地位”,强调政事堂在发布诏书上的权威地位,可见政事堂成为中央决策机构,故D项正确。答案 D4.“在这种解放性的发明的刺激下,中国文学像一股奔放的洪流滚滚而来……古代的经典有成百种的版本,成千种的注释……从来没有人能够像宋朝的学者这样支配文化。”材料中“解放性的发明”是指( )A.指南针B.造纸术C.火药D.印刷术解析 指南针是战国时期出现的,故A项错误;造纸术是西汉时期发明的,故B项错误;火药是隋唐时期出现的,故C项
5、错误;活字印刷术是在宋代出现的,有利于文化的普及,故D项正确。答案 D5.《盐铁论·水旱》曰:冶铁者“家人相一,父子戮力,各务为善器,器不善者不集。农事急,挽运衍之阡陌之间,民相与市买,得以财货五谷新弊易货,或时贳(赊欠)。民不弃作业,置田器,各得所欲”。材料中蕴含的信息有( )①官营冶铁作坊的经营方式 ②有强烈的追求利润的要求 ③注重产品质量和经营方法 ④注意市场信息和成本核算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解析 由材料“家人相一,父子戮力”“民相与市买”,可见是私营手工业,故①错误;由“挽
6、运衍之阡陌之间,民相与市买”可知他们到市场上去出售,追求利润,故②正确;由材料“父子戮力,各务为善器”可知他们注重产品的质量,故③正确;由“农事急,挽运衍之阡陌之间,民相与市买”和“得以财货五谷新弊易货,或时贳(赊欠)”可知他们注意市场信息和成本核算,故④正确;B项符合题意。答案 B6.历史发展既有传承又有创新。下表所列信息,按朝代先后排列,正确的是( )①铜活字、内阁大学士、水雷、朝贡贸易②政事堂、曲辕犁、北门学士、内作使绫匠③二牛抬杠、水排、“内朝”、太学、察举制④中书门下、三司使、《武经总要》、
7、提点刑狱司-17-A.②③④①B.③②④①C.③②①④D.④②③①解析 铜活字、内阁大学士、水雷、朝贡贸易属于明朝;政事堂、曲辕犁、北门学士、内作使绫匠属于唐朝;二牛抬杠、水排、“内朝”、太学、察举制属于汉朝;中书门下、三司使、《武经总要》、提点刑狱司属于宋朝,按朝代先后排列的正确顺序是③②④①;B项符合题意。答案 B7.“从文以载道的桎梏中挣脱出来的明清传奇文人作家,表现出两种创作倾向:一是张扬言情,一是调和情理。他们文学观念的波动犹如钟摆,时而偏向载道,时而偏向言情,但终归保持着一种超稳定的平衡状态
8、。”这表明明清文学( )A.具有离经叛道的时代特色B.以张扬个性为其主要目标C.以传奇作为主要表现形式D.仍然受到理学的较大影响 解析 明清文学材料中体现了既有个性的张扬,但仍然受到理学的较大影响,选D。答案 D8.《南京条约》签订后,清政府最痛心的条款就是五口通商,认为洋人在广州一口通商的时候已防不胜防,现在他们更可以横行天下,文人忧国者也莫不以此为华夏巨侮。然而到了清末,统治者发现通商口岸无一例外都繁荣起来,于是又主动要求增开商埠。清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