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1346462
大小:34.50 KB
页数:11页
时间:2019-01-08
《高考历史总复习 模块综合检测 必修》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到乌蒙山区的昭通;从甘肃中部的定西,到内蒙古边陲的阿尔山,看真贫、知真贫,真扶贫、扶真贫,成为“花的精力最多”的事;“扶贫先扶志”“扶贫必扶智”“实施精准扶贫”模块综合检测(必修一)第Ⅰ卷(选择题)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1.有学者指出:“多元起源的文明火种,在公元前2500年到公元前1500年之间汇聚中原,成为中华文明长盛不衰的母体。”当时,构成中华文明母体的内涵之一是( )A.早期政治制度开始萌发B.精耕细作农业模式形成C.个体小农经济开始兴起D.宗法分封制趋于解体答案 A解析 公元前2500年到公元前1500年之间正处于古代中国传说
2、中的三皇五帝时期和夏商时期,这一时期出现了我国早期的政治制度,故A项正确;精耕细作农业模式的形成,应该是在春秋战国时期之后,故B项错误;个体小农经济开始兴起于春秋战国时期,故C项错误;宗法分封制趋于解体的时间也应该是春秋战国时期,故D项错误。2.山西曲沃北赵村晋侯稣的墓葬中曾出土过一套编钟。编钟上的一段铭文记载道:“王亲令晋侯苏:率乃师……伐夙夷。”这反映了诸侯要对周王尽的义务是( )A.朝觐述职B.镇守疆土C.出征作战D.缴纳贡赋答案 C解析 从材料中“率乃师……伐夙夷”,可知周王命令诸侯出征作战,A、B、D项虽然是诸侯应尽的义务,但与材料不符,选择C项符合题意。3
3、.(加试题)秦朝中央官制中,“执掌奏章,下达诏令,监察百官”的是( )A.丞相B.御史大夫C.太尉D.治粟内史答案 B解析 丞相为百官之首,帮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与材料中“监察百官”不符,故A项错误;御史大夫是副丞相,执掌群臣奏章,下达皇帝诏令,并负责监察百官,与材料中“执掌奏章,下达诏令,监察百官”相符,故B项正确;太尉负责管理全国军务,与材料中“监察百官”不符,故C项错误;治粟内史不属于三公,与材料中“监察百官”不符,故D项错误。4.西汉初期,丞相集决策、行政、司法各项大权于一身。相权的膨胀不可避免地会侵夺皇权,二者之间的矛盾导致汉武帝时中央官制发生了重大变化。这
4、具体表现为( )A.郡国并行制度B.颁布“推恩令”新的贫困人口还会出现,因灾、因病、因学返贫情况还会时有发生;五是经济下行压力较大,贫困人口就业和增收难度增大,一些农民因丧失工作重新陷入贫困到乌蒙山区的昭通;从甘肃中部的定西,到内蒙古边陲的阿尔山,看真贫、知真贫,真扶贫、扶真贫,成为“花的精力最多”的事;“扶贫先扶志”“扶贫必扶智”“实施精准扶贫”C.创设刺史制度D.形成中外朝答案 D解析 郡国并行制度属于中央与地方的行政关系问题,与君相矛盾无关,故A项错误;“推恩令”用于解决诸侯王国混乱问题,与君相矛盾无关,故B项错误;刺史制度是监察制度,与君相矛盾无关,故C项错误
5、;据材料“相权的膨胀不可避免地会侵夺皇权,二者之间的矛盾导致汉武帝时中央官制发生了重大变化”并联系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特意破格选用人才,参与国家中枢的主要决策,形成与以丞相、御史大夫为首的外朝相对应的中朝,即中外朝制度,故D项正确。5.宋朝形成了“中书主民,枢密院主兵,三司主财,各不相知”的局面。这反映出( )A.丞相职权范围扩大B.专制皇权达到了顶峰C.君权对相权的制约D.中央对地方控制加强答案 C解析 材料反映的是以分散相权从而达到加强皇权的目的,丞相职权范围应该是缩小而非扩大,故A项错误;材料信息不能说明专制皇权达到了顶峰,且与史实不符,故B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二
6、府三司制,其目的是以分散相权从而达到加强皇权的目的,故C项正确;材料主要涉及君相关系问题,而非中央与地方关系问题,故D项错误。6.唐太宗说过,政之清浊,犹如江河,关键在其源头;他规定皇帝的诏书,必须通过中书门下审查并盖上红印,才可以下发。这反映了唐太宗( )A.认为限制皇权具有必要性B.重视唐代民主政治建设C.意识到顶层制度的建设事关全局D.设立中书门下作为最高行政机构答案 C解析 认为限制皇权具有必要性不符合唐代加强君主专制的史实,故A项错误;唐代并未出现民主政治,故B项错误;题干中“规定皇帝的诏书,必须通过中书门下审查并盖上红印,才可以下发”说明皇帝、中书门下等顶
7、层制度的建设受到唐太宗重视,故C项正确;唐代的最高行政机构由中书省、尚书省和门下省三省组成,故D项错误。7.(加试题)元朝行省机构的总体权力颇大,但由于群官议政和军事、财政等专官提调,其处理各项庶政又是有所分工,互相配合、互相牵制的。下列设置与之最为相近的是( )A.三公九卿制B.三省六部制新的贫困人口还会出现,因灾、因病、因学返贫情况还会时有发生;五是经济下行压力较大,贫困人口就业和增收难度增大,一些农民因丧失工作重新陷入贫困到乌蒙山区的昭通;从甘肃中部的定西,到内蒙古边陲的阿尔山,看真贫、知真贫,真扶贫、扶真贫,成为“花的精力最多”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