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案例式反思.doc

主题案例式反思.doc

ID:49415945

大小:61.50 KB

页数:4页

时间:2020-03-01

主题案例式反思.doc_第1页
主题案例式反思.doc_第2页
主题案例式反思.doc_第3页
主题案例式反思.doc_第4页
资源描述:

《主题案例式反思.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主题案例式反思案例:《草船借箭》一文节选自古典名著《三国演义》,课堂上我通过培养学生从对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和心理描写中,感受人物的形象和性格特点。孩子们学得津津有味,对文中人物的性格特点特别感兴趣,对人物各自优点和缺点的评价都很到位。下面是我们课堂中的一个案例:师:初读了课文,大家看出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想设计陷害他。第二自然段是一段精彩的对白。我读提示语,一、二组读周瑜的话,三、四组读诸葛亮的话。想一想:从对话中可以看出周瑜和诸葛亮分别是个什么样的人?(师生读书)Dili:这一段对话的提示语太单调,怎么总是“周瑜问,周瑜说”呢?我们学过的提示语屮

2、,常常有恰当地描写说话人的动作、神态等的语句,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人物的个性特点。只是本文是由古文翻译过來的,古人写文章用提示语一般很简洁,“某人曰”就好了。那好,我们接下去就来通过人物对话的朗读和揣摩,给文中提示语加一个确切的表示人物动作、神态、心理活动的词语,再读读这句话,更深刻地体会人物的个性特征。(学生默读、思考)(师生讨论、交流)生:我给第一句加“假惺惺”,因为一个大都督怎么会不知道水上交战用弓箭最好?他这是装的。(读)生:我认为加“明知故问”好(读“周瑜明知故问地说”)。师:词语用得比较好。但这儿“问”和“说”有重复之嫌。请再读读,改一改,把句子

3、读好。生:周瑜明知故问:“我们就要跟曹军交战。水上交战,用什么兵器最好?”生:我给周瑜第二句话前加“狡猾地”一词。诸葛亮是一个文人,一个客人,他没有兵工厂,怎么造十万枝箭?分明想害他。生:我说这是“狡黠”。(笑)师:刚才,大家从周瑜的语言中体会出他的险恶用心,由此加深了对人物的了解,棒极了!接下去,把周瑜和诸葛亮的对话认真读读,仔细想想,从中挑选出你认为有必要的,补充提示语,并说说理由。(生稍作准备,继续讨论)生:我认为“军情紧急,可开不得玩笑”一句前可以加“高兴”。因为周瑜看到诸葛亮上当了,心中非常高兴。生:周瑜虽然高兴,但又要忍着,装模作样。所以,我

4、添上“心中暗喜,嘴上却说”。师:真不错!从语言交流中体会到人物内心复杂的变化了。生:诸葛亮愿立军令状之前,应加上“很有把握”。师:意思对了,若用上一个成语就好了。生:胸有成竹。师:请你把诸葛亮的话读一读,读出他胸有成竹的语气。(生读)还有哪句话也表现出他胸有成竹?我们一起读。教学反思:这一部分的语言交锋,句句紧扣,刻画出两个人物鲜明的性格特点。周瑜表面客气,内心暗藏杀机,表现了他心胸狭窄,凶狠狡诈。诸葛亮明知周瑜不怀好意,却以大局为重,从容镇定,胸有成竹。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注重激励学生质疑解疑,不仅能提高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悟能力,更重要的是,它能激发学生

5、主动学习、探索问题的积极性,从根本上改变学生等待老师传授知识的状况,消除学生学习上的依赖心理,使学生由一个被动者变为一个主动探索者,把学习的潜力充分挖掘出来。实践证明,学始于思,思源于疑。学生的积极思维往往是从疑问开始的,有疑才能促进学生进一步去思考,去探索。在引导学生质疑、解疑的过程中,激发他们主动创新,让他们发现问题,大胆怀疑,使学生从读中有所感悟,从读中培养语感,从读中受到情感熏陶。在平常的教育教学过程中,我经常将“质疑”引入课堂,激发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欲望。一、创设良好的质疑氛围在课堂上,我引导学生在感知课文的基础上,大胆质疑,积极探索,为学生营造

6、宽松、活跃的质疑氛围。只要学生敢于提出问题,就大力表扬,及时鼓励。如在《巨人的花园》一课中,我启发学生紧紧围绕“唤来寒冬的,是我那颗任性、冷酷的心啊!”这个问题进行研读,巨人醒悟前是什么样的?醒悟后又是怎样的?应该怎样读巨人醒悟前的话。学生在良好的质疑氛围中,自己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使学生始终处于积极的状态,肯丁动脑,乐于探索,充分调动各种感官投入到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活动中去,口己找到问题的答案。二、运用恰当的质疑方法1・从课题质疑,把握重点。题目是文章的“眼睛”,是“窗口”,在文章中具有特殊的地位和作用。教学时,启发学生从解题方面质疑,可以把握文章整

7、体,学有目标。如在教学《鱼游到了纸上》一课时,我引导学生抓住课题质疑“龟为什么会游到了纸上?”“题目在整篇文章中起到了什么作用?必课文是想借助'鱼游到了纸上'告诉我们什么?”学生兴趣盎然,为深入学习课文做好了铺垫。2•以重点词句质疑,扎实训练。抓住重点词语,联系上下文理解,是读懂课文的关键所在。如在教《梅花魂》一课时,我引导学生抓住外祖父的“三哭”一一读诗时无声地流泪,不能回国时呜呜地哭泣,送别时泪眼朦胧。外祖父为什么要落泪?这三次落泪表达了外祖父对祖国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学生在质疑解疑的过程屮,深深体会到外祖父对祖国的无比眷恋之情。总之,教师在教育教学中

8、,只要善于引导学生根据文题或文章内容设疑,在读中思疑,在议中解疑,就能不断发展学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