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生成教学案例及反思.doc

课堂生成教学案例及反思.doc

ID:49062287

大小:41.00 KB

页数:3页

时间:2020-02-27

课堂生成教学案例及反思.doc_第1页
课堂生成教学案例及反思.doc_第2页
课堂生成教学案例及反思.doc_第3页
资源描述:

《课堂生成教学案例及反思.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课堂生成性教学案例参考表单基本信息学科语文年级六教学形式新授教师林文兰单位海安县开发区实验小学课题最后的姿势生成性案例描述(课堂上非预设的、意外的情况发生的背景情况、经过、应对办法和效果等)记得有一天上午,我伴着悠扬动听的上课铃声,带着早已准备好的教学方案,和往常一样精神抖擞地来到教室。可是,面对学生一个个无精打采、睡意矇眬,那样子已让我心冷三分。怎样的教学才能激起学生学习兴趣呢?我的大脑立刻思索着这个问题。对,上几届学生对“大组质疑问难,合作解答”的方式最感兴趣,今天何不试试?于是,我对学生说:“同学们,今天我们用一种新的方法来学习《最

2、后的姿势》,想尝试吗?”只见学生露出一脸的好奇。学生们欢呼起来:“老师,太好了,太好了!耶!!”真是一石激起千层浪。我随后提出:“要能提出问题,要能为同学解决问题,那要先熟悉课文。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边读边思考,不明白的地方做上记号。”学生都兴致勃勃地读了起来,和刚开始时“判若两人”。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一样:“人的内心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总感觉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寻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几分钟读书后,一只只可爱的小手不断地举了起来。为了能保护每一个孩子的积极性,我采取大组合作的方式来质疑。大组轮流依

3、次提问,一个同学提出一个问题得10分,特别好的加奖10分,最后看哪组提问的人次多,依据得分多少评出冠亚军队。当这一比赛规则宣布后,几十双小手跃跃欲试,他们能提什么问题,此时此刻,我好想知道。问1:请问,课文第二自然段和第七自然段是什么描写?问2:课文为什么要这样写?问3:我不明白课文为什么要以“最后的姿势”作题目?学生的问题很多,每个孩子提的问题,我都给他们打分。学生由疑而问,哪怕是一些幼稚的、肤浅的问题,也是一个主动学习、积极思维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个性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得到充分的关注,真正体现了“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

4、。”提出问题,更要引导学生自己解决问题。我就建议学生可以采用请人帮助的办法。帮助同学解答正确给10分,解答得很完美的再加10分,最后合计大组的总得分。也许是来自小集体的力量吧,每组都争着抢着回答,都想为小集体争光。答1:我想文中第二自然段和第七自然段主要是环境描写。答2:这样写为后面要发生地震这样的灾难埋下伏笔等等。答3:对于这个问题,我想同学们仔细读一读课文,就会知道。(我就马上相机指导学生读课文。他们读得有声有色,读出了老师的焦急、忠于职守、关心学生的教师风采)此时,学生不光单纯地在解决问题,还帮助同学提供了解决问题的方法。还有五分钟

5、的时间就要下课了,我说“同学们,我们一起学习了这一课,你有什么话想对这位可敬的老师说呢?”有的说““老师,您像蓝天,我们在您的怀抱里自由翱翔”有的说:“老师,您是蜡烛,照亮别人,燃烧自己”案例反思与启示(评析案例中的成败、需关注的细节等,如果类似情况发生将如何处理更好,对如何应对非预设情况发生有何经验或教训等)二十多年的教学生涯,让我学会了科学应对课堂上的生成性资源。首先是从容不迫当课堂生成新的教学资源时,无论是已经预设的还是未曾预设。教师要给自己一个平静的心态,不慌不忙,从容不迫,相信自己已经充分地预设学生,预设文本;面对如此的生成,已

6、是胸有成竹,一定会在与学生,与文本的平等对话与合作中迎刃而解。其次是学会倾听学会倾听的目的有两个:一是用来从那转瞬即逝,稍不留神就被忽视的生成性资源中捕捉有效的信息。二是给自己一个平静心态以及对捕捉的信息进行思考、分析的时间与空间。倾听时,教师要用自己的眼睛注视着说话的学生,用点头、微笑等方式来表达你的理解与赞同,并做出适当的鼓励。在捕捉有效信息的同时,更传递着对学生的尊重。再次是善于引导笔者以为这里的引导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顺着学生的问题往下走,把问题交给全班同学,让所有的学生都积极参与,共同思考,我把它称为“顺水推舟”。如一位老师在教

7、《草船借箭》一文时,学生产生了独特见解:从课文内容看,诸葛亮不是向曹操借箭,哪有这样借的?倒不如说是‘诈’或‘骗’,对吗?”一石激起千层浪,教室里顿时热闹非凡。此时,教师要求学生再把课文细读一遍,在小组内讨论后进行现场辩论。学生分成正反两方,各抒己见、据理力争,课堂气氛相当活跃。这样的课堂,学生的有些质疑是教师始料不及的,但由于教师在课前解读课程标准,钻研教材,以生为本,在预设中充分尊重学生,提供学生探索“未知”的时间与空间。二是“投石激浪”,即对于学生的个性化解读,采用反诘的方式,激起所有学生的兴趣,让他们积极参与其中。如我教《五彩池》

8、一文时,突然有一学生好奇地问:“老师,五彩池能游泳吗?”这一问题立即引起所有同学的兴趣。见此情形,我稍作思考后,故作反诘:“五彩池能游泳吗?”话音刚落,教室里立刻炸开了锅,有的说可以,有的说不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