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8976898
大小:21.00 KB
页数:8页
时间:2020-02-26
《“精彩绽放”—精品教案.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作业3-表单“精彩绽放”——精品教案省市县名称黑龙江省绥化市明水县网络班级绥化明水初中数学45班任职学校明水县通达镇第二中学姓名王友德作业要求根据现代教学设计要素,按分层要求完成下一教学单元中一节课的教学设计,根据自己实际情况选择其中一项,填写作业表单。n角色适应期教师:设计一份自己的教案;n经验积累期教师:设计一份自己的教案,并说明设计教案的思路;n专业成熟期教师:对一份教案从备课角度进行系统评价。作业内容《相交线与平行线》教学设计一、教材内容分析《相交线与平行线》是北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下册第二章内容,平行和相交是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基本位置关系,教材对这个问题的处理分三
2、个阶段螺旋上升的呈现.第一阶段七年级上学期,初步认识平行线;第二阶段七年级下学期,探索直线平行的条件和研究平行线的特征;第三阶段八年级下学期,研究平行线性质、判定的形式化表述.平行线、相交线在现实生活中随处可见,同时,它们又构成平面内两条直线的基本位置关系。学习平行有关内容,不仅是“空间与图形”内容的基础和必经途径,而且是积累学生空间与图形的活动经验、掌握平面图形的基础知识、学习简单而初步的说理、推理等内容所必需的。本章内容是七年级“第四章平面图形及其位置关系”的进一步发展,如果说上次的学习以直观和操作活动为主,那么,本次的学习虽以数学活动为主线,但已经逐步穿插说理和简单推理
3、(一步推理),要求学生进行有简单说明理由的推断,而不是仅仅得到结论。从本节课起,在培养和发展学生合情推理能力的同时,开始从有条理的口头表述逐渐过渡到书写自己的理由.因此本节课的学习对发展学生的合情推理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是非常重要的.二、学情分析:学生已经完成了平行线与相交线有关的知识学习,并能初步应用这些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在相关知识的学习过程中,学生通过教科书提供的多种活动能够进行一定的几何表达;同时经历了一系列的数学活动,并积累了一定的活动经验;对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和类比、转化、归纳等数学方法有了一定的了解;具备了一定的合情说理的能力。不理想的是本章的内容较抽象,而学
4、生的有条理的思考及观察、概括、表达能力还比较薄弱,不能很好的用语言表述理由,对知识之间的联系理解还比较肤浅,从而易造成概念模糊,理解不深透;特别是对于“三线八角”的理解。三、学习目标与重难点:1、依据课程标准、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一下的学习目标学习目标:1、通过复习余角、补角、对顶角的概念以及性质,会利用其知识解决问题。2、通过复习两直线平行的条件以及两直线平行的特征,会区分两直线平行的条件和特征,会进行简单的说理,并能解决实际问题。2、学习重难点: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重要的数学学习方式,因此我把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设计如下:本节课的重点是用余角、补角、对顶角
5、的概念以及性质、两直线平行的条件以及两直线平行的特征解决问题。用自己的语言表述理由,书写自己的理由则是本节课的难点。3、教学方法和手段:《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基于以上理念,结合本节课内容、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以及他们的知识水平,教学设计中采用“归纳总结、练习法”组织教学.其基本程序设计为:“创设情境---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归纳总结---应用实践”。4、学法指导:学生通过动手、动口、动脑等活动,主动探索、发现问题;互动合作,解决问题;归纳概括,形成能力。增强数学应用意识,合作意识,养成及时归纳总结的
6、良好学习习惯,真正使学生成为数学学习的主体。五、教学过程设计:根据新课标的要求,结合学生的具体学情,结合我校的“五步教学法”设计:创设情境、自主探索、训练释疑、拓展延伸、当堂检测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本节课直接引入二、自主探究1、出示幻灯片让学生从实际生活情境中看到相交线和平行线,回忆本章所讲的有关内容,完成有关概念、性质的填空题。(1)、两个角的和是_____,称这两个角互为余角。(2)、两个角的和是平角,称这两个角互为_____。(3)、有公共顶点,两边互为反向延长线的两个角叫做_______。(4)、_________的余角相等;同角或等角的____相等;对顶角____
7、_。2、两条直线AB与CD被第三条直线EF所截,形成:(1)同位角:(寻找F)(2)内错角:(寻找Z)(3)同旁内角:(寻找U).3、回忆两直线平行的条件以及两直线平行的特征:条件: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特征: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区别:条件与结论互换,即:已知平行用特征,探索平行用判定。4、用幻灯片的形式出示本章的知识框架。三、训练释疑这一部分我由浅入深的设计了几个练习,前三个让学生独立完成,后面几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