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8948600
大小:31.00 KB
页数:3页
时间:2020-02-26
《引导学生走出.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引导学生走出“围墙”一个班集体中的学生在思想品德、行为习惯、学习成绩等各方面,不可避免地存在优劣、高下之分,问题学生的存在也就具有必然性、客观性和普遍性。我们教育工作者只有积极面对,分析成因,研究策略,引导他们正确认识自我,克服自卑心理和消极因素,激发潜能,解决存在问题,走出“自我围墙”,才能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一、学生个体情况谭聪,男,15岁,初一(1)班学生,小学、在外省学习,初中转到我校。在老师眼里,他是一个“问题学生”,他不守课堂纪律,学习习惯很差,学习态度散漫,不肯踏实努力做事,懒得把精力放在学习上,即使是需要背、默的基本内容,他也不愿花时间。他个子不高,但非常胖,尤其喜欢吃,
2、爱打扮,所以身上除了钱,就是名贵香水等化妆品。该生不听家长的话,经常与家长对着干,常惹得家长很焦躁。对老师的话偶尔听从,但绝大部分是应付,有时也会顶撞老师。二、家庭情况造成谭聪同学学习散漫,好享受生活,爱打扮,具有很强的逆反心里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从他的家庭情况来分析。谭聪生活在一个特殊的家庭:父母常年在外做生意,由于工作时间关系,谭聪过去都随父母在河北上学。而父母只顾忙生意,平时很少与孩子沟通,对他的学习和性格发展无暇顾及。金钱是父母与子女沟通的唯一方式。加上他是独子,在全家人眼中,是掌上明珠,爷爷奶奶对他也总是过于宠爱与放任,凡事都依他,于是谭聪一直处于以“自我”为中心的氛围中。对
3、他的教育,家长并没有找到问题的根源,教育之中夹杂着溺爱。随着时间推移和年龄的增长,孩子在校的表现越来越令老师和家长失望,高中以来,我们很重视他的学习情况和行为规范上存在的问题。但对他的问题,母亲有时会耐心教育,而父亲看不惯,有时就会一顿拳打脚踢、痛骂一顿,但母亲比较护短,为其找各种理由开脱。尤其对其学习散漫,好享受生活,爱打扮等问题,母亲认为小时侯欠孩子太多,现在应该补偿补偿。其母亲只重视他的学习成绩,成绩哪怕有一点点进步,都会得到金钱重奖,就在母亲这种包庇、纵容下,他更加好享受生活,爱打扮,成绩不断掉队了,但他善于编出一套套美丽谎言,掩盖自己,骗取父母信任。三、成因分析根据谭聪同学在学
4、校和家庭方面的表现,我做了以下分析:1、家庭教育方式不当父母对子女从小引导太少,沟通不够,教育方式不当。这些对孩子良好行为的形成具有负面作用,由于家庭教育方式不适合孩子的健康成长,家长没有对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出现的实际问题采取及时、正确的教育行为。2、本身自制力差,老师关爱和教育不够家庭教育方式的不当,导致他处理事情的原则以自我为中心,周围的人都要围绕他转,这就自然导致他的自制力不断下降,学习能力和学习习惯也就可想而知。加上我们部分老师对这些学生的关爱和教育不够,往往只要他们不影响其他同学就行,这就使其形成了恶性循环。四、干预策略1、多方协调,系统推进讲究系统性,是信任与赏识教育问题学生的
5、重要策略。根据他的问题成因分析,实现其转化“欲速则不达”,要认清转化过程中的反复,正确对待、耐心等待,不断地调整方法进行教育,与家长密切配合,步调一致地对他进行思想教育;追踪考查,反复抓,抓反复;加强日常生活、学习的监督,促使他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2、教师教育方式的转变对这样的学生,在教育时,我尽可能地避免负面教育,更多地信任、鼓励,积极地评价,让他认识到自己的长处和优点,培养其自信心,给他更多的关注和期望,树立他在学生中的威信。比如积极捐款,为班级主动换水等等都及时给予表扬,甚至放大他的闪光点。3、转化问题学生要因人而异学生的年龄、性别、个性、喜好不同,他们的品德过错行为的性
6、质和程度也不一样。没有一种固定的教育模式对所有的问题学生都管用。因此,我在与他的交往教育中就根据其过错的程度和个性特点采取灵活而独特的方式、方法进行教育,不一概而论。在取得他的信任的基础上,先从审美角度帮他克服了好吃,爱花钱,爱打扮的不良习惯;然后是遵守纪律,尊敬师长;最后是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对于以上目标的实施,实行“小步走,不停步”的战略,对于他的每一个进步,给予适时鼓励。对于其不足、尚未达到要求的部分,多给予正向强化,同时给予足够的耐心。引导他多看到自己的一个个进步,让他的自尊心、自信心一步步树立起来。五、教育效果与反思通过近一年的具体工作,该生逐渐端正了学习和做人的态度,各方面都
7、有比较明显的转变。日常行为表现好转,学习目的明确,认真努力,学习和生活的心理状态良好,信心增强。与老师、家长、同学能够和睦相处;考试成绩进步明显。通过对这一个案的教育分析,我深刻认识到转化问题学生的工作是一项长期、复杂、艰巨的系统工程。转化问题学生不仅需要过程,更要教育者奉献爱心,因材施教,进行反复、耐心地教育;还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密切配合,将教育优势有机整合,充分发挥。对问题学生,要了解其个性品质和能力的潜在性,尊重其自身的差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