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腔内激光治疗下肢静脉曲张的临床应用.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腔内激光治疗下肢静脉曲张的临床应用[摘耍]冃的:探讨激光微创手术(EVLT)治疗下肢静脉曲张的临床应用疗效。方法:2008年5月辽009年笔者丿应用腔内激光光凝和闭锁下肢曲张浅静脉,从而治疗下肢静脉曲张,进一步观察近期和远期疗效。结果:经腔内激光治疗患者均Illi张静脉闭锁,短期内无复发。结论:腔内激光治疗下肢静脉曲张疗效肯定。[关键词]腔内激光;静脉Illi张;激光光凝;闭锁[中图分类号]R543.6E文献标识码]C[文章编号J1674-4721(2010)10(c)-178-01下肢静脉曲张是波及下肢浅静脉系统及其属支的血管病变,表现为浅静脉曲张、迂曲、扩张,甚至出现踝部足靴区皮脐营养性
2、变化,是临床常见病[1-2]。传统的治疗方法是曲张静脉高位结扎和微创剥脱术。手术创伤人,患者术后恢复慢[3]。笔者率先在广东省首批引进外科激光治疗仪,开展激光微创手术治疗下肢浅静脉曲张,创伤小,恢复快,疗效肯定,现总结报道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本组患者80例均为2008年5刀~2009年5刀经临床确诊的单纯下肢浅静脉曲张患者,其屮,并发下肢皮肤营养障碍18例,下肢酸胀感38例,浅表溃疡3例,年龄28〜59岁,平均45.3岁。1.2仪器选择激光治疗仪名称:SurgicalDiodeLaser,型号:FD-30-A,波长为810nm,生产厂家:(中德合资)凌云电子公司1.3术前准备入院
3、后常规实验室检查,重要器官牛化和功能检查,下肢静脉彩色超声检查,下肢静脉造影检查,确定静脉曲张范围及有无并发症。1.4手术过程1.4.1开机准备检查激光器是否正常',连接光纤,设置参数:功率为11W,脉冲模式,激光设置为准备模式,光纤末端出现红色光束。1.4.2操作方法患者取仰卧位,硬膜外麻醉、局麻、全麻均可在股动脉内侧腹股沟韧带下方顺皮纹方向做2cm小切口,分离皮下组织找到人隐静脉并游离部分,在近心端靠卵圆窝处结扎和缝扎各一道。在内踝上方找到大隐静脉远端,用18号套管针穿刺大隐静脉,成功后推出针芯,在套管内置入导引导丝,导丝在静脉内上行至结扎处,退出套管,再沿导丝插入勒管至结扎处,退出导丝
4、,通过勒管插入激光光纤至结扎处,可直视下看到光纤顶端红色指示光束,启动激光机,边输出能量边退出光纤和鞘管,同时同步压迫近段大隐静脉,使光纤末端与血管壁实现接触式治疗,直到完全退出血管,后退速度一•般为0.5〜1.0cm/so如果静脉曲张范围校大,可以多点穿刺治疗。术毕用弹力绷带加压包扎患肢2周。1.5术后注意事项术后24h鼓励患者下床活动,预防应用抗生素3d,加压包扎2周,避免剧烈运动,术后1周、1个月、3个月、6个月定期复查。2结果经上述方法治疗患者均曲张静脉闭锁,无近期血管再通,无创面感染,一般住院时间为2〜4d,平均3d,近期疗效好。3讨论下肢静脉曲张是常见病,发生机制是静脉壁软弱,静
5、脉瓣功能不良及浅静脉内压升高所致[4]。传统治疗方法是曲张静脉高位结扎并剥脱术,手术创伤大,术后恢复慢,患者痛苦大。笔者采用腔内激光治疗,创伤小,疗效好,恢复快,其治疗机制是应用光纤在静脉内输送不同波长红外线激光,导致血管内皮细胞和静脉壁间接热损伤,从而闭锁曲张静脉主干及其属支,最终形成纤维化[5]。这--微创技术优点有:①股隐静脉交界处小切口,不增加手术难度和吋间,且术后不需拆线,美观。②高位结扎大隐静脉,预防血栓出现。③手术行穿刺,创伤小,术后无瘢痕。④扩大了治疗范围,即使安装了起搏器患者仍可应用治疗。⑤疗效肯定。在20世纪70年代,激光就开始应用于治疗毛细血管扩张症,随着激光技术的发展
6、,1998年西班牙静脉学家CarlosBone首先报道了丿应用腔内激光治疗下肢静脉曲张,1999年示,纽约一些学者继续报道了应用这一方法的初步疗效,我国在上海北京等地引进这一技术,并相继开展推广,2008年广东省卫生厅和财政厅联合下文批准EVLT立项为省级医学应用科研课题,希望这一技术尽快在临床推广应用。[参考文献][1]孙建明,陈以宽,朱仕钦,等•下肢静脉曲张腔内激光治疗后凝血纤溶的变化[J]•中国普通外科朵志,2005,14(6):463-464.[2]禄韶英,祁光裕,黄新天,等.腔内激光治疗下肢浅静脉曲张并发症的探讨[J].中华普通外科杂志,2006,21(9):657-659.[3]
7、黄建华,刘光强,熊建明,等.下肢静脉曲张腔内激光治疗近期疗效观察[J]・中国普通外科杂志,2005,14(6):473-474.⑷褚延魁,马庆久,高德明,等.大隐静脉曲张传统手术与激光治疗的临床对比研究[J].中国普通外科杂志,2005,14(6):475-476.[5]陈学东,王育红,姜福亭,等.下肢静脉曲张疾病腔内激光治疗并发症的防治[J].中国普通外科杂志,2006,17(12):935-936.(收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