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7533490
大小:60.00 KB
页数:10页
时间:2019-09-14
《2009年高考语文应试心理和应试技巧辅导讲座》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2009年高考语文科应试心理及技巧辅导讲座一、考前常见心理状态分析中科院心理研究所王极盛教授连续5年对高考状元进行跟踪研究,发现在影响高考成功的20因素中,最重要的因素是“考试中间的心态”,其次是考试前的心理状态,第三位是学习方法,第四位是学习基础。1、备考焦虑紧张现象临近考试,学不进也耍不安心,心情不愉快,学习兴致不高,晚上睡不着,也感到时间的紧迫,但在行动上却怎么也紧张不起来,不能静下心来认真地复习。因此他们内心十分烦燥不安,对时间的白白流失非常懊悔,并对自己的这种状况百思不得其解。这实际上是考前的一种焦虑反映。2、情绪激动或淡漠现象情绪激动的考生常表现为情绪体验强烈而紧张、心跳加快、情绪状态不稳定,对不如意事常常夸大其不良结果,以至于将小事情扩大化。考生如果处于这种状态,往往注意力失调、心不在焉、不能控制自己。其产生与考生的能力水平程度、复习准备情况、临场经验、个性特点和意志品质有关。这种状态与过分激动状态相反,表现为情绪低落,所有心理过程都进行得非常缓慢,软弱无力。萎靡不振,意志消沉,缺乏信心、心境不佳,知觉和注意过程的减弱,不果断,甚至不想参加考试。对于在座同学而言,这种状态并非表现为放弃学习,但多半表现为放弃某一方面的学习或放弃某一学科知识点的学习。从心理上的原因来看,往往与考生对考试的不利方面想得太多,又没有解决的办法,缺乏顽强的意志有关。3、克拉克现象所谓“克拉克现象”是指优秀运动员在重大比赛中不能正常表现出所具有的竞技能力,比赛失常的现象。罗·克拉克是60年代世界著名的澳大利亚长跑选手,他曾19次打破5000米和10000米的世界纪录。然而,正是这位出类拔萃的优秀运动员,在他参加的两届奥运会(1964、1968)上均未登上冠军的宝座,仅获得过一枚铜牌。并且,在两届奥运会年他的最高成绩都大大超过了奥运会冠军的成绩。因此,克拉克被人们称为“伟大的失败者”,研究者也借用“克拉克现象”来研究最优秀选手的大赛失利问题。研究表明:历届奥运会比赛中有l/3以上的世界最强实力者与克拉克一样未登上奥运会最高领奖台。由此我们得出这样的共识:在奥运会这样的重大比赛中,最有希望获取冠军的选手约有70%左右能够实现,另有30%左右的选手必然要被淘汰。 考场如赛场,不少考生也有类似现象。平时学习成绩优秀,考前准备充分,对某些考试内容甚至可以倒背如流,然而到了考场,特别是到了高考这样的重要时刻,却发挥失常,往往表现为紧张、慌乱,甚至记忆骤退,脑海里似乎一片空白。这种情况被称为考场上的“克拉克现象”,也有的称之为“竞技综合征”。什么原因造成这种现象的呢?越是竞争激烈的竞赛或考试,与选手同等水平的人可能就越多。每个人都难以说自己拥有绝对优势。因此,竞赛结果往往取决于毫厘之差。一般而言,优秀选手在比赛中产生“克拉克现象”的原因是:临场应变调控能力差、技战术稳定性不高、考前训练负荷掌握不好、考前复习内容安排不当、生理状态不佳这五个方面。其中,第一位的原因是:临场经验不足、应变能力差等等心理方面的原因。对此,我们认为可行的对策如下:1、考试经验少可能是影响考试成绩的因素,但事实上没有几个考生能多次参加高考。因此,解决的办法只有一个:学会对可能出现的各类问题进行总结,并主动在考前训练中去学习、解决和适应。2、增强信心。只有充分相信自己的实力,才能在考场上沉着冷静,使自己进入“角色”,发挥出正常水平。其次要把主要精力集中于考试的具体运作过程,而不去多考虑考试的结果。3、要注意多用正确和肯定的词语来唤起积极情绪,特别是在出现困难时,要用“冷静!细心!沉住气!”等词语暗示自己,进行深呼吸,而少用否定性词语,如“别紧张!别慌!可千万别出错!”等词。4、考前合理安排生活,考试时穿上自己喜欢的衣服,带上平日喜爱而用起来得心应手的用具等,这些虽属细节问题,却有利于保持良好心态,克服可能出现的“克拉克现象”。4、心理饱和现象“饱和”一词系化学术语,将精加人水中,当它不能再溶解时,叫做“饱和”。“心理饱和”则是指心理的承受力到了不能再承受的程度。心理饱和现象在生活中几乎随处可见。有个美国商人去印第安人居住地旅游,他见那里的编织草帽很漂亮,于是问道:“买一顶多少钱?”对方回答:“10元。”“如果我买100顶同样的草帽呢?”“每顶20元。”“为什么我买批发反而更贵?”“做一顶我们感到很新鲜,做10顶我们要耐着性子,而要做100顶相同的草帽,我们将要怎样强忍着性子!”心理饱和导致这笔生意流产。心理饱和多为负面效应。比如,老师布置100道数学题,学生开始做作业时,动作快,做得也正确,但做到后来,速度慢了,还常出差错,同时出现厌烦情绪。同理,工人做同样工作,干部伏案办公等,都可能出现心理饱和的现象,简而言之,他们干腻了。由此可以看出,心理饱和是一种“不安定因素” ,对人有害无益,不过,它并非不治之症。比如,当每天做同一工作出现厌烦情绪时,你不妨自我轻松一番:活动活动身子,极目远眺片刻,或散散步,或与别人说说话,分散一下紧张的情绪,这样,可以减少心理饱和给你带来的精神压力。对于心理饱和,我们应有清醒认识:在我们的生活中,它无处不在,并时时干扰我们的正常生活。我们应当有充分的心理准备和预防措施,一经遇上它,要沉着,莫惊慌,要善于知己知彼,采取各种有效的方法,将它“大化小,小化了”,让它远离我们的正常生活。5、高原现象相当多的考生在高考复习过程中出现一段时间学习和复习效率停止不前,甚至学过的知识感觉模糊。其实这是学习过程中出现的一种学习成绩与学习效率停止不前的时间,心理学称为“高原现象”。“高原现象”不是学习极限。它是客观存在的,但走出高原期后学习效率和学习成绩是还会提高的,因此,高原现象并不意味着学习到了极限、成绩到了极限。不少考生出现高原现象就感到束手无策,甚至影响心态,影响学习。有的考生误认为自己的脑子不行了,记不住,脑袋里一团浆糊,因此,失去了对高考的信心。有的考生由于高原期存在,情绪波动很大,产生焦虑、紧张、不安甚至恐惧的情绪。由于考生对高原现象不了解,又不能正确对待与克服,负面的心态影响了他的复习。“高原现象”是多种原因造成。⑴各人知识体系积累偏差造成。知识体系是由许多知识点和能力点构成的,它们的难度和在平时的学习中出现的频率是不同的,有的甚至差别很大。一般来说,那些难度较低和出现频率较高的知识点和能力点,大家比较容易掌握;相反,那些难度较高和出现频率较低的知识点,大家往往掌握得比较差。再加上大家的思维特点、学习兴趣、学习习惯和学习过程千差万别,久而久之,就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偏点”现象。在现代教学中,由于学生数量众多和其它方面条件的限制,老师往往很难照顾到每一位学生,甚至连学生有哪些“弱点”都很难搞清,整个教学只能按照“机会均等”式的方式进行。这就使得本来掌握得较好的知识点和能力点不断被重复,而自己的“弱点”却难以得到特殊照顾。其结果必然是一方面做着大量的无效劳动,另一方面自己的“弱点”却又难以得到强化,从而最终导致总成绩的徘徊不前,即“高原现象”的出现。⑵有些同学没有根据复习的内容和进度及时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与策略,这样也会造成高原现象。 在高考复习的不同阶段,复习内容不一样,学习的方法也不完全相同,越是临近复习后期往往需要知识上的综合,要力求把知识融会贯通,这就需要加强分析综合能力的运用。有些考生用前一阶段的学习方法来进行后一阶段的学习,用过去习惯性的思维去对待后一阶段的复习内容,往往会产生学习方法,思维方式与学习内容的不适应。因此考生要根据不同阶段的复习内容和所要求的思维方法与策略,适当地对学习方法与思维方式和策略进行调整,就会走出高原期,学习成绩就会有新的提高。⑶复习目的性不明确,复习计划乱无头绪,也容易造成高原现象。有些同学题做得过多也做得过乱,不仅做老师布置的卷子,而且买来很多卷子做,做得昏头转向,甚至越做心中越无数,造成学习成绩不能提高,复习效率降低,出现高原现象。对于这种情况,考生就要集中精力和时间做老师布置的卷子,精力集中,心平气和做老师布置的东西,就会逐步提高学习效率,提高学习成绩。⑷有些考生出现高原现象是由于生理疲劳与心理疲劳造成的。高三下学期的学习是相当紧张的,不少考生日以继夜,题海战术、无论生理上还是心理上都很疲劳。生理疲劳与心理疲劳积累到一定时间就会产生高原现象,感觉自己再怎么使劲也上不去了,越学越糊涂。“高原现象”应对策略。出现“高原现象”不必惊慌失措。绝大多数考生都会走出高考的高原期,有的同学高原期的时间可能长一些,有的同学高原期的时间可能短一些。因此,我建议当许多同学在高考复习过程中出现高原现象的时候不妨一起研究具体对策,大家相互帮助,共同尽快地走出高原期。要克服“高原现象”,首先就要找出自己的“弱点”。为此,可对平时每次检测的得分情况分项进行详细记录,然后对所统计的数据逐项加以整理,将其中明显偏高或偏低的数据去掉,计算出其余数据的平均值,就可看出自己对知识点和能力点的掌握情况,从而将自己的“弱点”找出来。准确性是这一步的关键。一般来说,统计的次数越多,反映的情况就愈加准确,所以要尽可能增加统计的次数。第二,针对自己的“弱点”,准备一定数量的质量较高的针对性资料或训练材料。确保质量是这一步的关键。为此,要尽可能广泛地收集资料,仔细分析,认真筛选,择优录用。在这方面,可多求助于老师,因为老师手里的资料一般都比较丰富,且老师的辨别力也要比同学们高得多。第三,拿出一定时间,针对自己的“弱点”进行定点训练。若各点的掌握情况相关不大,则选择二至三项提高余地较大又较易于提高的点作为突破点。根据经验,这一环节以一个月左右为宜,分三个阶段进行,每个阶段大约10天,其中前7天用于定点训练,然后选择一套难度适中、质量较高的综合题进行自测。之所以以7天为一个训练阶段,是因为时间过短,则难以奏效,而时间过长,又容易产生懈怠情绪;之所以以综合题进行自测,是为了避免因搁置太久而在其它各点上出现遗忘或倒退的现象。 由于这一做法增加了复习的针对性,克服了盲目性,因而不仅增强了效果,而且节省了时间,避免了大量无效劳动。二、语文复习技巧和答题技巧㈠复习技巧1、不要大面积撒网式复习,而要用目录复习法。列出三种目录图表。A、学科体系简图:单元、章、节B、学科体系图:单元、章、节知识要点、例题C、学科体系详图:单元、章、节知识要点、例题重点、难点、易错点、例题如诗歌鉴赏艺术手法的复习。可有如下体系图(《创新教程》P318):然后我们再看几个题。【例1】《鲁山早行》(梅尧臣):适于野情惬,千山高复低。好峰随处改,幽径独行迷。霜落熊升树,林空鹿饮溪。人家何处在?云外一声鸡。⑴请从“动静关系”的角度赏析本诗。参考答案:本诗写山行情景,主要运用了以动衬静的反衬手法。颈联写的是动物世界,看起来很热闹,是动景,其实,动中寓静。田野很静,熊才会悠然“升树”、鹿才会自在的“饮溪”。【例2】《村居》(张舜民):水绕陂田竹绕篱,榆钱落尽槿花稀。夕阳牛背无人卧,带得寒鸦两两归。⑴这首诗在表达技巧上最主要的特点是什么?参考答案:①动静结合。前两句选择静物,以静写静。后两句都是牛蹄得得,行走声声,有声响也有动态。全诗动静结合,更增添了诗歌的表现力与情趣。【例3】《浣溪沙】》(秦观):漠漠轻寒上小楼,晓阴无赖似穷秋。淡烟流水画屏幽。 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宝帘闲挂小银钩。⑴这首词的下片前两句运用了哪两种修辞方法?请具体说明。参考答案:比喻。将梦与愁和飞花细雨连成美妙的比喻:飘飞的花絮如初醒的残梦,绵长的丝雨细如满怀的愁绪,比喻极为恰切,化抽象虚乏为具体实在。结论:①在诗歌鉴赏表达技巧题型中,如果问的是修辞方法或表达方式,一般都问得比较具体,而如果问的是表现手法,则较宽泛。②归纳常见有关表达技巧的题型模式。2、不要一味做题,而要对做过的练习卷进行总结巩固,夯实提高。现阶段的复习如果还只是停留在无限制地做题的话,不会有太好的效果。现在应该进入在做题中总结、提炼的阶段。在做完一道题以后应该想一想出题者在哪些地方给你设置了陷阱,要考察你对哪些知识点的掌握,希望你用什么方法做。进而再去比照它考察的基础知识自己到底有没有掌握熟练,是否有概念不清楚的地方等等。很多含有计算部分的选择题就是练习这个能力的好题,可能很多同学做这些题时只是简单地算出答案就完了,这样不行,要去观察别的选择题错在哪里,为什么会出这个选择题,就是要揣测出题者的用意。如果经常这样练习的话,在遇到一些不是太麻烦的题时,可以一眼看出下手的角度及易错的地方,从而大大提高速度和正确率。如这样三个题。【例1】《村居》(张舜民):水绕陂田竹绕篱,榆钱落尽槿花稀。夕阳牛背无人卧,带得寒鸦两两归。⑴全诗的最后两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景?(4分)参考答案:夕阳西沉,牛羊缓缓归来,牛背上没有横卧的牧童,只见静静伫立的寒鸦。此两句描绘了一幅宁静而略带孤寂惆怅的图景。【例2】《日暮》(杜甫):牛羊下来久,各已闭柴门。风月自清夜,江山非故园。石泉流暗壁,草露滴秋恨。头白灯明里,何须花烬繁。⑴诗中首联用了什么手法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景?(4分)参考答案:用白描手法描绘了一幅牛羊归来,柴门深闭,寂静、清冷的山村日暮图。【例3】《好事近·渔父词》(朱敦儒):摇首出红尘,醒醉更无时节。活计绿蓑青笠,惯披霜冲雪。晚来风定钓丝闲,上下是新月。千里水天一色,看孤鸿明灭。⑴词的下片展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情怀?(4分)参考答案:通过晚来垂钓时月映江面,水天一色、孤鸿明灭等情景的描写,展现的是一幅澄澈清雅、闲适宁静的月夜垂钓图。(2分)表达了词人对红尘官场的轻蔑和不愿同流合污的情怀,寄寓了作者坚持纯洁高尚的操守,向往宁静生活的人生追求。(2分)总结归纳共同点:意境类诗歌鉴赏题,答案要点应该包括如下必要因素:①对意象的具体描绘;②对整体画面(意境)的综述概括。③ 考虑是否回答出所用手法技巧和表达的情感。3、不要只求答案,而要善于质疑,并学会自己获取知识。如标点符号。【例】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句是()B、温家宝总理强调指出:“政府的一切权力都是人民赋予的”“只有人民监督政府,政府才不会懈怠”,他要求行政机关必须做到“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侵权要赔偿”。(答案:“懈怠”后的逗号应该移到引号内并改为句号)这种题型或者说这种引号冒号套用的句子,在教材中比比皆是。只要是一个细心的人,一个善于质疑的人,就可以凭借自己的力量获得答案并掌握这个知识。㈡答题技巧1、时间安排技巧做题总原则:一分钟拿一分,150分。⑴选择题稍快点,提前5分钟左右。即25~30分钟。具体分配的话,应该是前面一大题基础题5分钟左右。⑵阅读的第二大题是社会科学类文章,考生应该抓住它的要点,不一定非得把全文都读得特别透彻,但一定要先粗读一遍全文。关键是抓住人家要求考生准确理解的信息。把握住这一信息,考生就可以比较快地进入实质性问题,这样的话,这道题目就可以很快解决。具体说到时间,根据每个同学的实际情况有所不同,对于一般能力的同学来讲,应该是十分钟左右就能够解决的。⑶第三大题文言选择题10~15分钟。⑷第四大题翻译、诗歌鉴赏、名句填空控制在20分钟以内。此题要节约不少时间。一是文言翻译前面已读过原文,名句填空只需三五分钟。⑸后面第五大题是散文、文学作品类,这道题目包括新鲜信息的容量是相对比较少的,要考鉴赏和分析的能力可能性大。对这类题考生要有相应的答题技巧,但我们的理解分析能力和文学素养功底的高低决定了答题时间。可能一般要30分钟,比较耗时。⑹第六大题是语言实际运用题。属高考题的实验田,一般有新题型。但如果把握了学以致用的原则,又有基本的表达能力,只要从常理出发去推断答案,应该不难。用时控制在12分钟以内。⑺作文一般用时40~50分钟。试卷结构、试题题型、题目分值设置等可能作些调整,但幅度应该不会太大,如遇到这些调整和变化,相信它应该在我们知识和能力掌握的范围之内,不要慌乱,要有答题信心,认真审题和答题。 语文考试实际上就是调动已有的积累来回答命题者问题的过程,在此过程中我们不仅要善于回忆,更需要我们懂得在理解题意的基础上组织答案。在组织答案的过程中必须注意句子的简明、连贯、得体,注意保留命题者的原意,注意满足题旨,注意少用绝对化的句子。2、整体答题技巧①克服浮躁心态,沉着冷静,仔细认真。考试时,有些考生为了抢时间,刚拿到试题,情绪急躁,没有审清题设条件,慌忙答题,结果往往是考虑不周,漏掉要点。正确的做法是:拿到试题,先大致浏览一下,做到心中有数。每做一题,不要急于动手,先看清题设条件,挖掘隐含信息,逐一查对原文与选项相异处。②通览全卷,把握由易到难的答题原则。考试时,久攻不下的试题,不愿意放弃,又不愿意转换思考角度,苦思冥想,徒然浪费时间,此谓固执心态。正确的做法:遇到事情想得开,不要一条路走到黑,不要为了个芝麻丢掉个大西瓜。③抓住瞬间灵感,即时在草稿纸上写下来,以便后面答题涉及到的时候方便引用。④巧妙利用自我安慰,稳定心神。考试进行中,有的试题久攻不下,不得不放弃时,出现一种惋惜心理,形成懊丧心态。正确做法是:来点“阿Q精神”,可以观察周围考生,认定“我难他们更难”“我没有做出来的题目他们也可能做不出来”。3、各类题型答题技巧⑴基础题。在仔细的基础上要相信直感,其次要调动平时的积累,从多个角度考虑。如字形题,遇到难以断定的字形,可立即在草稿上用这个词造一句话,凭直感写下来的字形多半是正确的。又如语音题,一是回忆平常朗读时的读音,也可另外组词来判断读音,还可利用方言读音反推普通话读音。组词定音对三声字或方言误读字非常有效。【例】蒙(měng)牛、蒙(měng)古、蒙(méng)混、蒙(mēng)事。成语题和病句题一是必须熟悉各种试题角度,如成语通常的试题角度有:望文生义、误用对象、两义混淆、褒贬不分、词性不当、形近混淆等。病句解题必须牢记两条,一是查找主干分析语病;二是仿制例句分析语病。【例】十月一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在人民大会堂举行宴会,招待来自五大洲的华侨、港澳同胞、台湾同胞和中国血统的外籍人士共度国庆佳节。仿造句:昨天,学校在操场举行宴会,招待来自外县的同学共度五一。⑵小阅读。先粗读一遍全文,然后细读题干和各选项,找出每个选项在文中的相关信息范围,然后判断正误。【例】下列对孔子儒学内容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孔子所推崇的“礼教”是西周时周公所创造的,孔子认为“知礼”是立足于社会的根本,礼治是社会结构的保证,“不知礼,无以立也”。【原文相关信息】 “隆礼”就是郑重地遵循礼法。礼教不是孔子的创造,是先民的文化积淀。最早形成于文明社会敬天祭祀祖先中,西周时周公制礼作乐,至东周春秋末,社会动荡不安,出现“礼崩乐坏”的社会无秩序状态,故孔子倡导“复礼”。“不知礼,无以立也”,“三十而立”。孔子认为“知礼”是立足于社会的根本,礼治是社会结构的保证。……⑶作文注意事项及答题技巧①卷面书写是第一印象,难免有感情因素分。②首尾段宜简洁,一般各不超过5行。开篇简洁,开门见山,直入话题。结尾简洁,简练干脆,收束有力,留有余地。③强化扣题意识。开篇点题,行文扣题,结尾照题。④要有层次意识。横向结构拓展作文的面,纵深结构加强作文的点。如以“问”为话题作文。展示结构提纲如下:中心:要养成多问的习惯。第一部分:开头,生活中问与不问两种现象两种人的表现。第二部分:问的重要意义。⑴层:问在生活,可以得机会;⑵层:问在学习,可以长知识;⑶层:问在做人,可以育美德。第三部分:要多问,更要善问。⑴层:问对问题;有疑而问是被动得到,“无疑而问”则是主动获取。⑵层:问对对象;问道于盲是乱问,耻于下问是骄傲。⑶层:问对方法。不要旁敲侧击,而要直入正题;不要悬而不管,而要立即解决。第四部分:结尾,好“问”是谦虚的美德,是积极进取的表现。做一个好“问”的人吧!⑤多种表达方式和多种句式的灵活运用。⑥杜绝语病和错别字。4、发挥非智力因素技巧①涂改技巧。②误写后的改正技巧。如:“西周时周公制礼作乐,至东周春秋末,社会动荡不安,出现‘礼崩乐坏’的社会无秩序状态”此句话中,如果把“至”误写为“但”怎么办?其实不用修改,直接接着写后面句子就行了,因为这样依然是通顺的。③“四心”:信心+专心+细心+恒心。信心:考生成功的精神支柱。有它不一定能赢,没它一定会输。要充分相信自己能承受各种压力接受持挑战。 积极的自我暗示:“我一定能都好”!适度紧张而不慌张,避免考前过度疲劳。遇到难题,镇定自若,沉着应考专心:专心致志才能考出水平。“瓦伦达心态”:不为赛事以外杂念所动。细心:减少不必要的损失。考试做题要细心。通览全卷,填好名号;审题仔细,题意弄清;遇到难题,绕道而行;细中求快,快不忘稳;不争头卷,检查认真。恒心:坚持就是胜利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举报原因
联系方式
详细说明
内容无法转码请点击此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