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7533490
大小:60.00 KB
页数:10页
时间:2019-09-14
《2009年高考语文应试心理和应试技巧辅导讲座》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2009年高考语文科应试心理及技巧辅导讲座一、考前常见心理状态分析中科院心理研究所王极盛教授连续5年对高考状元进行跟踪研究,发现在影响高考成功的20因素中,最重要的因素是“考试中间的心态”,其次是考试前的心理状态,第三位是学习方法,第四位是学习基础。1、备考焦虑紧张现象临近考试,学不进也耍不安心,心情不愉快,学习兴致不高,晚上睡不着,也感到时间的紧迫,但在行动上却怎么也紧张不起来,不能静下心来认真地复习。因此他们内心十分烦燥不安,对时间的白白流失非常懊悔,并对自己的这种状况百思不得其解。这实际上
2、是考前的一种焦虑反映。2、情绪激动或淡漠现象情绪激动的考生常表现为情绪体验强烈而紧张、心跳加快、情绪状态不稳定,对不如意事常常夸大其不良结果,以至于将小事情扩大化。考生如果处于这种状态,往往注意力失调、心不在焉、不能控制自己。其产生与考生的能力水平程度、复习准备情况、临场经验、个性特点和意志品质有关。这种状态与过分激动状态相反,表现为情绪低落,所有心理过程都进行得非常缓慢,软弱无力。萎靡不振,意志消沉,缺乏信心、心境不佳,知觉和注意过程的减弱,不果断,甚至不想参加考试。对于在座同学而言,这种状态
3、并非表现为放弃学习,但多半表现为放弃某一方面的学习或放弃某一学科知识点的学习。从心理上的原因来看,往往与考生对考试的不利方面想得太多,又没有解决的办法,缺乏顽强的意志有关。3、克拉克现象所谓“克拉克现象”是指优秀运动员在重大比赛中不能正常表现出所具有的竞技能力,比赛失常的现象。罗·克拉克是60年代世界著名的澳大利亚长跑选手,他曾19次打破5000米和10000米的世界纪录。然而,正是这位出类拔萃的优秀运动员,在他参加的两届奥运会(1964、1968)上均未登上冠军的宝座,仅获得过一枚铜牌。并且,
4、在两届奥运会年他的最高成绩都大大超过了奥运会冠军的成绩。因此,克拉克被人们称为“伟大的失败者”,研究者也借用“克拉克现象”来研究最优秀选手的大赛失利问题。研究表明:历届奥运会比赛中有l/3以上的世界最强实力者与克拉克一样未登上奥运会最高领奖台。由此我们得出这样的共识:在奥运会这样的重大比赛中,最有希望获取冠军的选手约有70%左右能够实现,另有30%左右的选手必然要被淘汰。考场如赛场,不少考生也有类似现象。平时学习成绩优秀,考前准备充分,对某些考试内容甚至可以倒背如流,然而到了考场,特别是到了高考
5、这样的重要时刻,却发挥失常,往往表现为紧张、慌乱,甚至记忆骤退,脑海里似乎一片空白。这种情况被称为考场上的“克拉克现象”,也有的称之为“竞技综合征”。什么原因造成这种现象的呢?越是竞争激烈的竞赛或考试,与选手同等水平的人可能就越多。每个人都难以说自己拥有绝对优势。因此,竞赛结果往往取决于毫厘之差。一般而言,优秀选手在比赛中产生“克拉克现象”的原因是:临场应变调控能力差、技战术稳定性不高、考前训练负荷掌握不好、考前复习内容安排不当、生理状态不佳这五个方面。其中,第一位的原因是:临场经验不足、应变能
6、力差等等心理方面的原因。对此,我们认为可行的对策如下:1、考试经验少可能是影响考试成绩的因素,但事实上没有几个考生能多次参加高考。因此,解决的办法只有一个:学会对可能出现的各类问题进行总结,并主动在考前训练中去学习、解决和适应。2、增强信心。只有充分相信自己的实力,才能在考场上沉着冷静,使自己进入“角色”,发挥出正常水平。其次要把主要精力集中于考试的具体运作过程,而不去多考虑考试的结果。3、要注意多用正确和肯定的词语来唤起积极情绪,特别是在出现困难时,要用“冷静!细心!沉住气!”等词语暗示自己,
7、进行深呼吸,而少用否定性词语,如“别紧张!别慌!可千万别出错!”等词。4、考前合理安排生活,考试时穿上自己喜欢的衣服,带上平日喜爱而用起来得心应手的用具等,这些虽属细节问题,却有利于保持良好心态,克服可能出现的“克拉克现象”。4、心理饱和现象“饱和”一词系化学术语,将精加人水中,当它不能再溶解时,叫做“饱和”。“心理饱和”则是指心理的承受力到了不能再承受的程度。心理饱和现象在生活中几乎随处可见。有个美国商人去印第安人居住地旅游,他见那里的编织草帽很漂亮,于是问道:“买一顶多少钱?”对方回答:“1
8、0元。”“如果我买100顶同样的草帽呢?”“每顶20元。”“为什么我买批发反而更贵?”“做一顶我们感到很新鲜,做10顶我们要耐着性子,而要做100顶相同的草帽,我们将要怎样强忍着性子!”心理饱和导致这笔生意流产。心理饱和多为负面效应。比如,老师布置100道数学题,学生开始做作业时,动作快,做得也正确,但做到后来,速度慢了,还常出差错,同时出现厌烦情绪。同理,工人做同样工作,干部伏案办公等,都可能出现心理饱和的现象,简而言之,他们干腻了。由此可以看出,心理饱和是一种“不安定因素”,对人有害无益,不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