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a生化教师培训》PPT课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文化建设与师德新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佛更要金装国家宋庆龄基金会校长培训项目主讲教师国家及省级骨干教师培训项目主讲教师陕西省省委讲师团成员陕西师范大学团委书记学生处长学工部长德育教研室主任教育科学学院党委书记图书馆书记副馆长马晓雄E-mail:maxx@snnu.edu.cn博客:http://blog.sina.com.cn/maxiaoxiong2008电话:1389180161685308318说在前面的话——人类思想的一切进步,都源于那些凡事拿出证据、喜欢提出问题、勇于挑战现状和坚持实事求是的人【
2、荀子:貌似持之有故,言之有理的理论,凡人之患,弊于一曲(区、部分)而暗于大理。只有兼陈中衡(对不同观点进行分析和批判),才能去伪存真,从片面性与教条化中解脱出来。把自己的体验与反思拿出来与大家交流,不是要求大家接受什么,而是希望把长期萦绕心头和百思不得其解的问题摊在课堂上,与大家围绕师德建设问题进行思考。】信任大家的判断和分析力,尊重主体自我认知与知识建构的权利,坚持“六不讲”(已经知道的不讲,能看懂的不讲,过时的理论和概念不讲,脱离实际的结论不讲,违背人性的教条不讲,可讲可不讲的不讲。)——尽量避免传递
3、别人的观点和人云亦云,因为这些大家完全可以从网上可以获得。)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书”无完“书”,“课”也无完“课”。不期待大家完全认可和接受我的观点,如果大家觉得有所启发我就心满意足!文化建设与德育原理六中全会提出文化建设命题是党执政成熟重要标志(从政权建设、经济建设到文化建设。从以阶级斗争为纲、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到以人为本。教育:从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为四个现代化服务到为受教育者服务;从培养接班人、建设者到文化传承者。师德建设如何进行?怎样以教师为本?)钙是骨气,盐是力气。品格和道德是人气。职业道德是职
4、业正气(钙和钠很重要,但必须通过食物摄入,不能直接吃。阶级斗争时代的教育,盐味太重又是劣质盐,发苦、发涩到让人倒胃口;缺少品格与道德的教育,出了问题用吃钙片、喝盐水、打吊针的方式灌,更让人倒胃口!Ca、Na未必能吸收!)品格与道德教育不能依赖设置专门课程和课堂讲授实现,只有通过教育工作者把教育信念渗透在知识传授、技能练习、校园文化活动中才有实效(马克·豪泽:人的道德判断力基本相同,但行为各式各样,人们明白和觉察到的规则未必总会遵守。他认为:掌握道德概念和表述方式,对改变其处事方式毫无用处。懂法未必守法,反
5、腐未必不腐!)教育者能否把理说透是一回事,受教育者是否接受和吸收是另一回事,受教育者是否愿意做和能否做得到更是另一回事!(受教育者真正愿意做和能够做得到的教育,只能通过改变教育方式实现。如游泳、骑自行车最终靠自悟。孝顺、认真、宽容、胆量等都是说起容易做起来难。)职业道德:不同视角不同认知学习和研究道德就像打太极拳(有人为健身强体,有人为赚钱谋利,有人为讨好和依附权贵,有人为打击、控制和战胜别人。研究、宣讲道德者缺德的现象屡见不鲜!既然研究者各为其主、各有所求、各有所好,学习者就必须自主判断。职业道德教育:
6、让我们活得像个人!——体面地工作,有尊严地活着。黑格尔:引导人们尊敬他自己,并自恃配得上最高尚的东西!)哈贝马斯:道德是应对伤害人格的特殊保护装置。老子:善人之宝,不善人之所保(礼多人不怪)。马克思:思想一旦离开利益,就一定会使自己出丑!韩非子:舆人欲人富贵,棺人欲人死丧,非有仁贼,利在其中。人不富则舆不售,人不死则棺不卖。职业道德教育更多体现为生存与发展教育,不完全是奉献与牺牲教育。只有能够帮助职业者把自己放在最安全、最有利的位置而不是把自己放在最危险、最不利的地方,这样的职业道德教育才有职业价值(校园
7、欺凌:麻脸;蛤蟆)。让教师享受幸福——教师节《光明日报》社论——他们没有惊天动地的伟业,也没有克服各种艰难后得到的盛大感谢;没有那么显赫的社会名望,也没有各项光彩照人的荣誉和颁奖;报纸上没有名字,电视上也没有从青春靓丽到渐经岁月的容颜,他们只出现在各所学校的各个教室里。每一年,每一天。——他们同我们一样是普通人,只是选择了一个职业叫做“教师”。他们每天都可能面对喜悦也面对烦恼,他们有教学的成就感,也有工作的压力,会承受种种应该或不应该由他们承受的误解与指责,他们有职称、职务、职业的困扰,也有购房、购车、改
8、善家庭生活的愿望和挣扎。/他们甚至在自己那些朝夕相处、似懂非懂的学生们眼中数年一成不变,而只有家人、孩子或者他们自己,才会在一个偶然的机会里默默感慨:年华不再,岁月变迁,而生活还要继续,工作不能停止。……不应该,在提到那些感动我们的教师时,他们总是清贫、疾病、身残的形象;/不应该,在颂扬教师默默奉献和承受的时候,我们却忘记了他们在付出努力的同时,也有和我们一样对于个人美好生活的真实渴望,并完全有权利享有更为美好的生活。——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