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6910543
大小:32.00 KB
页数:3页
时间:2019-11-29
《示范教案(23 隆中对第2课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第2课时一、抓住“一”点,品文谈思(二)一段佳话——三顾茅庐(多媒体出示话题二)1.关于刘备与诸葛亮的君臣际遇,史书和小说也都各有不同的记述,《三国志》和《三国演义》中是刘备亲往寻访诸葛亮,也就是三顾茅庐,而《魏略》和《九州春秋》则说是诸葛亮主动去找刘备毛遂自荐。除去对史实的考证,从文学的角度来看,你更赞同哪种写法?学生可能出现的回答:(1)赞同刘备三顾茅庐,既能体现刘备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风范,可以更好地解释为何他后来如此信任和重用诸葛亮,同时也为刘备与诸葛亮之间深厚的君臣之情作了铺垫,符合人们对诸葛亮智者和忠臣的双重认识。(2)赞同诸葛亮毛遂自荐,他用卓然超群
2、的智慧与远见说服了刘备。更符合一般意义上的君臣际遇,也能够体现其兼济天下的大志。2.可以这样说,三顾茅庐的佳话无论真伪其实早已深入人心。可是,同样是三顾茅庐,读了《三国演义》第三十七回,对比本文“凡三往,乃见”的简短记述,为什么小说和史传的叙事会有如此大的差异,作者这样创作的意图是什么?学生可能出现的回答:(1)《三国演义》是小说,作者的目的是要抓住读者,因此会在情节设置上大做文章,三顾茅庐深入人心,是一个亮点,所以不惜笔墨,设置悬念和误会,来体现刘备的思贤若渴和诸葛亮作为隐士的高深神秘。(2)《三国志》作为史传文学,一要尊重史实,不能对情节夸大渲染。二者惜墨如金
3、,此文重在突出诸葛亮政治才能,因此简写三顾而详析对策,意在用诸葛亮的远见卓识打动读者。(三)一席策论——运筹帷幄(多媒体出示话题三)既然陈寿认为诸葛亮的隆中对策实在精彩,那我们不妨将视线投注到这一席策论,看诸葛亮是如何运筹帷幄、三分天下的。1.从诸葛亮所作的分析来看刘备有哪些可乘之机和优势?①荆州:“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②“刘璋暗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③“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2.看来诸葛亮是为刘备指出了一条可行之路,让刘备看到了前方的希望。那么,他又抛出了怎样的构想去点燃他的希望之灯,使
4、他坚信“霸业可成,汉室可兴”呢?①跨有荆、益,保其岩阻②西和诸戎,南抚夷越③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④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四)一对君臣——如鱼得水(多媒体出示话题四)三顾茅庐、礼贤下士,一席策论、运筹帷幄,最终让刘备与诸葛亮结下君臣情缘。对于关、张二人的不悦,刘备解释说“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是啊,当曹操痛失谋士郭嘉之时,刘备喜得诸葛亮,自然是如鱼得水,如虎添翼,而诸葛亮走出茅庐,辅佐明主,也算大志得伸,踌躇满志。根据你对三国历史和诸葛亮的了解,讲讲诸葛亮效力蜀汉的事迹。二、课堂小
5、结,布置作业经由《隆中对》这篇千古名文,我们聚焦一代名士诸葛亮,重温三顾茅庐的君臣佳话,聆听卧龙先生的一席策论,近距离地感受了这位杰出人物的风采。请同学们课下借助工具书阅读《三国志·诸葛亮传》,写一篇题为“我看诸葛亮”的史评短文。板书设计千古名文——《隆中对》一位智者——国士无双一段佳话——三顾茅庐一席策论——运筹帷幄一对君臣——如鱼得水教学反思本课设计的亮点集中体现在一处——师生讲坛。《隆中对》虽是自读课文,可是分量重,价值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大,难度也高。因此,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为学生带好路,指准方向十分关键。讲坛的形式可以谈得有条理,谈得有深度,谈得有文化气
6、息,有历史感。话题设置讲究系统性,四个“一”扣合千古名文《隆中对》来谈,关注了文章涉及的多个要点,同时也兼顾了知识的拓展。话题之间有自然的推进和过渡,符合学生的认知和探究过程,设计比较合理。对话式的教学方式虽然是教师主导,可是比较阅读、手绘地图寻找出路以及讲述诸葛亮事迹等处也较好地做到了激趣学习,使学生能够谈出自己对文本的理解,投身其中寻找答案。资料链接析《隆中对》中诸葛亮的形象侯守斌《隆中对》以十分洗练的文笔,写出了诸葛亮的雄才大略。“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这是正面描写。“每自比于管仲、乐毅”为全文的纲,以下都是围绕着这一句
7、来写的。躬耕是表面现象,自比管仲、乐毅才是诸葛亮的真正抱负,然而“时人莫之许也”。这就从侧面否定了正面。但诸葛亮的好友崔州平、徐庶却“谓为信然”,又从侧面肯定了正面。然后,借徐庶的口进一步肯定诸葛亮为“卧龙”,再次侧面肯定了正面。可是刘备却说:“君与俱来。”可见,刘备还是不以为然,又从侧面否定了正面。徐庶却说诸葛亮不是一般的人,只能“就见”,不能“屈致”,则又从侧面肯定了正面。第3段写刘备三顾茅庐痛陈隐衷的情况,表面上写刘备,实际上仍是侧面写诸葛亮。诸葛亮“每自比于管仲、乐毅”,可见他的志向并不在君临天下,而在辅明君复兴汉室。刘备叹惜“汉室倾颓,奸臣窃命,主上蒙尘
8、”,诸葛亮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